你有没有发现,那些发展稳健的企业,总有一群 “隐形冠军”?他们不是高管,却能精准戳中业务痛点;不是外部专家,却比谁都懂企业的 “潜规则”。这群人,就是企业的内训师。但现实中,很多 HR 提起内训师就头疼:辛辛苦苦培养的人,要么上课像念稿子,要么干着干着就跑路,最后内训师队伍成了 “摆设”。问题到底出在哪?其实,不是内训师不行,而是我们的运营逻辑错了。今天就和你拆解一套经过验证的内训师运营方法论,从 “用、选、育、留” 四个维度,让内训师真正成为企业的 “智慧引擎”。
01 用
以项目为牵引,让内训师从 “配角” 变 “主角”
“王经理,这个月内训指标还差 2 场,麻烦您补个课呗?”
这种场景是不是很熟悉?很多企业做内训师运营,总把 “完成课时量” 当目标,结果变成了 “赶任务”。内训师觉得是额外负担,学员觉得内容空洞,最后陷入 “老板催、HR 推、内训师应付” 的恶性循环。
真正有效的 “用”,应该是以项目为牵引。简单说,就是把内训师嵌入到企业的实际业务项目中,让他们解决真问题。
案例:某连锁餐饮企业去年推新菜品时,遇到了 “培训难题”:区域经理们对新菜品的制作标准掌握不一,导致顾客投诉率上升。HR 部门没有直接安排 “新菜品标准课”,而是启动了 “新菜品落地攻坚项目”。
他们从各区域抽调了 3 名资深店长(内训师),让他们深度参与三个环节:
· 跟着研发团队蹲点后厨 3 天,吃透制作标准背后的逻辑;
· 分组到投诉率高的门店实地调研,记录实操痛点;
· 针对痛点设计 “15 分钟微课程”,在区域会议上现场演练教学。
结果,不仅新菜品标准化落地时间缩短了 40%,这 3 名内训师还主动申请开发 “门店应急处理系列课程”。原因很简单:他们在项目中找到了价值感 ——“原来我能帮公司解决这么大的问题”。
核心逻辑:内训师的 “用”,不能停留在 “上课” 这个动作上,而要让他们成为 “问题解决者”。把培训需求转化为具体项目,让内训师带着任务去调研、去设计、去交付,既能保证内容的实用性,又能激发他们的主动性。
02 选
靶向选择,找对人比培养人更重要
“张姐业务能力强,选她当内训师准没错!”
很多企业选拔内训师,就看两条:业务好、资历老。但往往发现,这些 “业务尖子” 一站上讲台就紧张,讲了半天学员还没听懂。
内训师不是 “业务尖子” 的附属品,而是一个需要特定能力的角色。真正高效的选拔,应该是靶向选择—— 明确你需要什么样的内训师,再针对性地筛选。
我们可以把内训师分成三类,对应不同的选拔标准:
· 实战型内训师:负责讲具体操作流程、工具方法。这类人不一定口才好,但必须满足 “三熟”:熟业务(至少在该领域有 3 年以上经验)、熟案例(能拿出 5 个以上自己做过的真实案例)、熟学员(知道新手常踩哪些坑)。
· 分享型内训师:负责传递新观念、新经验。比如刚从优秀门店调回总部的经理,或者参加外部培训后有心得的骨干。这类人需要有 “分享欲”—— 愿意把自己的思考过程讲出来,而不是单纯念 PPT。
· 专家型内训师:负责构建课程体系、开发核心课程。这类人需要有 “结构化思维”,能把零散的经验梳理成有逻辑的知识框架。通常从部门负责人或资深技术骨干中选拔。
案例:某科技公司的做法值得借鉴,他们搞了个 “内训师海选日”,不是让候选人讲课,而是做三件事:
现场拆解一个工作中的真实问题,说明自己会怎么教新人解决;
随机抽一个案例,用 10 分钟给非专业背景的人讲明白;
填写 “内训师承诺书”,明确未来 6 个月能投入的时间(每月至少 8 小时)。
通过这三个环节,他们筛掉了不少 “业务强但不愿投入”“口才好但内容空” 的候选人,选出的内训师留存率比之前提升了 60%。
核心逻辑:选拔内训师,就像给钥匙配锁 —— 先看你需要打开什么门(培训目标),再去找合适的钥匙(能力匹配)。业务能力只是基础,愿不愿意教、会不会教、能不能持续投入,更重要。
03 育
双线培养,既练 “讲课技巧”,更练 “内容开发”
“这个月我们请了外部专家,给内训师做《TTT 讲师培训》,保证大家听完就能上讲台!”
TTT(培训师培训)课程成了很多企业培养内训师的 “标配”,但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内训师学了一堆 “破冰技巧”“互动方法”,一到开发课程就卡壳,最后还是只能照本宣科。
内训师的培养,不能只练 “怎么讲”,更要练 “讲什么”。真正有效的培养,应该是双线并行:授课技巧和内容开发能力同步提升。
先说授课技巧:练 “小而美” 的实用技能
不用追求 “大师范儿”,重点练这三个核心能力:
· 案例转化能力:把枯燥的理论转化为学员熟悉的案例。比如讲 “客户沟通技巧”,不要说 “要换位思考”,而是举一个 “客户说‘太贵了’,你怎么回应” 的具体场景。
· 现场控场能力:应对常见突发状况。比如有人玩手机,不用说 “大家认真点”,可以走过去笑着说 “这位同事是不是发现了什么好案例?分享给我们听听?”
· 反馈处理能力:面对学员的质疑。比如有人说 “你讲的方法不实用”,可以回应 “感谢提出问题,我们现场就这个场景分组讨论 3 分钟,看看有没有更适合我们公司的做法”。
案例:某制造企业搞了个 “内训师微课堂”:让内训师每次只准备 10 分钟的内容,在部门周会上讲,讲完后大家用 “三明治点评法”(先肯定、再提建议、最后鼓励)给出反馈。三个月下来,内训师的授课评分从 72 分涨到了 91 分。
再说内容开发:掌握 “从经验到课程” 的方法论
很多内训师不知道怎么开发课程,其实就三步:
· 挖痛点:用 “用户故事法” 收集需求。
比如问 “你最近在这个工作上遇到的最大麻烦是什么?当时怎么解决的?如果再来一次会怎么做?”
· 搭框架:用 “黄金圈法则” 组织内容。
先讲 “为什么”(做这件事的意义),再讲 “怎么做”(具体步骤和工具),最后讲 “是什么”(案例和注意事项)。
· 做验证:开发出初稿后,找 3-5 个目标学员试学,根据反馈调整。比如有内训师发现学员总记不住步骤,就把步骤编成了口诀,效果立刻好了很多。
核心逻辑:培养内训师,就像教别人钓鱼 —— 不仅要让他会用鱼竿(授课技巧),更要让他知道怎么找到鱼群、怎么配鱼饵(内容开发)。技巧是 “术”,开发能力是 “道”,两者缺一不可。
04 留
三维激励,让内训师 “不想走、不能走、舍不得走”
“内训师干了一年就辞职,太可惜了!是不是给的钱太少了?”
很多企业觉得留不住内训师,就是钱给得不够。但现实是,不少内训师宁愿放弃额外补贴,也不想干了。因为内训师需要的,不只是物质回报。
真正有效的留存,应该是三维激励:以情留人、以利益留人、以学留人,三者形成合力。
以情留人:让内训师感受到 “被看见”
人都是情感动物,内训师尤其需要认同感。某互联网公司有个 “内训师星光墙”:每月评选 “最受欢迎内训师”,不仅在公司大厅展示照片和寄语,还让 CEO 亲自写感谢信。有位内训师说:“看到自己的照片挂在墙上,比多发 2000 块补贴还开心。”
还有个细节很重要:尊重内训师的时间。比如提前一周确认课程安排,提供专门的备课空间,避免临时加任务。这些看似小事,却能让内训师感受到 “公司重视我的付出”。
以利益留人:让付出和回报成正比
利益不一定是现金,也可以是 “隐性福利”:
· 物质激励:设置阶梯式课时费(比如讲满 10 小时 / 月,课时费翻倍),年底发 “内训师专项奖金”。
· 职业发展:把内训师经历纳入晋升考核指标,比如 “成为内训师满 1 年” 是部门主管的晋升条件之一。
资源倾斜:让内训师优先参加外部高端培训,或者参与公司核心项目,拓展人脉和视野。
案例:某零售企业规定:内训师每年可以免费参加 2 次行业峰会,费用由公司承担。很多内训师说:“就算没有课时费,光这个福利就值得干下去。”
以学留人:让内训师在付出中成长
内训师最大的痛点之一是 “掏空感”—— 总在输出,没有输入。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建立 “教学相长” 的机制:
组织 “内训师读书会”,每月共读一本专业书,轮流分享感悟;
搞 “跨部门交流日”,让不同部门的内训师互相听课、取长补短;
邀请外部专家和内训师进行 “1 对 1 辅导”,帮他们提升课程开发水平。
案例:某国企的 “内训师成长计划” 很受欢迎:内训师每开发一门新课,就能获得 3 个 “学分”,积累到一定学分可以兑换 “领导力培训名额”。很多内训师为了攒学分,主动研究业务痛点开发课程,形成了良性循环。
核心逻辑:留内训师,就像放风筝 —— 情感是线,利益是风,成长是风筝本身。线太紧会断,风太大会飞,只有三者平衡,风筝才能飞得高、飞得稳。
写在最后
内训师运营的本质是 “经营人”
看完这四个维度,你会发现,内训师运营不是简单的 “招、培、管、留”,而是一套 “经营人” 的逻辑 —— 用项目激活人的价值,用标准选对人的特质,用方法提升人的能力,用机制留住人的心力。
那些把内训师运营做好的企业,都明白一个道理:内训师不是企业的 “成本中心”,而是 “利润中心”—— 他们传递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企业的文化和经验;他们培养的不仅是员工,更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底气。
如果你正在做内训师运营,不妨从今天开始:选一个小项目,找 3几个合适的人,练一项实用技能,给一份走心的激励。相信我,改变会比你想象的来得更快。
毕竟,最好的企业智慧,永远藏在那些最懂业务的人身上。而我们要做的,就是让这些智慧流动起来,发光发热。
作者:培训人生态圈
来源:培训人生态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