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你仔细认真回想下,参加过的培训中,哪些课程给你印象最深刻?你还能回想起哪些知识点?我入职场十多年来,参加过很多培训,尤其是近十年,但发现能记住的知识点有限,凡是能记住的,基本上都是一些思维模型。
比如,非常经典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我自己认证过的《情境领导》课程中的四象限模型:
在国药大学曾经引进的DDI的《领导力精要》,我给其取名“启澄展合”。
当然,这样的模型还有很多,相信你也能列出一些。
为什么能记住这些模型呢?为什么我们称之为模型呢?
思维模型是人凭借外部活动逐步建立起来并不断完善着的基本的概念框架、概念网络。是思维活动特征的总和或整体。它体现了主体能动地反映客体的一种符号性能力,是主体改造客体的某种规则。任正非曾说,要“不断复盘,不断建模;建了新模再去应用,如果能提高1%,那说明你的思维方向是正确的,一点一点就能逐渐逼近真理。”
我们在职场中应用的思维模型基本都是基于实践经验归纳出的框架,正如任正非所说的在复盘中建模。归纳法的好处是在一定边界内有效,会提升我们决策的质量和效率;其缺点是并不一定在任何工作场景下适用。不过在企业中能解决90%以上的问题,所以让员工掌握一些思维模型并在工作中刻意练习,可以大大提升组织效能。
回到培训课程,培训课程的内容是分层次的,我们可以简单归结为三个层次:
你可能马上意识到了,思维模型在这个三个层次的中间层次,是用一个框架描述我们在工作中解决问题时的思考和工作步骤,而正是因为模型化的概括和总结,让我们更容易记忆,而不用记忆大量的“琐碎”的信息内容(what)。
诚如你所知,任何一个课程不可能仅仅告知你一个框架,而不去解释每一个要素下的具体行为,除非你只给老师10分钟时间,从培训的角度,一定还要拆解具体的动作、行为和技巧。
我们拆解下《情境领导》课程,
认知层面: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思维层面:四象限模型
行为层面:课程用三个步骤拆解如何在工作中应用,并用视频和案例等方法示范具体每种领导风格下的行为。
基于以上分析,我为你分享如何在企业内部基于一个模型开发课程。
澄清一点,企业内训师在开发课程时,往往容易开发成“知识类”课程,直接进入到第三个层次(what)。介绍产品知识、业务知识、工作流程等。并不是这样的课程没有价值,在组织中针对新员工去传播这些知识也有必要,但这些内容没必要劳师动众进行开发,这些都是显性知识,直接录成微课让员工学习就可以。
内训师开发课程的最大价值点,恰恰是任正非说的建模,也就是萃取隐性经验,显性化后构建成逻辑清晰的思维模型,以避免知识浪费和熵增。比如,华为就开发了自己的战略规划课程,简称“五看三定”,整个课程围绕这个模型展开,思路清晰,易于掌握。
第一步、显性化:显性化就是优秀员工将自己的经验进行萃取,将工作中成功的关键要素提炼出来。
第二步、模型化:梳理这些关键要素的逻辑关系,构建成一个模型,比如四象限模型、层次化模型、步骤化模型等。
第三步、工具化:围绕这个模型,把每一个模块的具体方法提炼出来,形成模板、表单、话术等,以便学员练习和应用。
通过三步设计让你的课程思路清晰、重点突出、方法适用,最关键的是模型会令学员记忆深刻。
来源:组织学习与进化
作者:张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