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人生总会面对各种各样的选择。我们主动选择,读什么专业、上什么大学、在哪个城市、去哪个行业、到哪家企业。我们也被动选择,父母、家庭、老师、老板、被“毕业”、戴“口罩”。我们都本能的喜欢主动的掌控感,排斥被动的不确定感。很多人用“BANI”替代“VUCA”形容现有的环境:B脆弱、A焦虑、N非线性、I不可知,比VUCA更混乱和不可控,的确是很多人对现状的感受。
最近咨询我的培训伙伴明显多了起来,我能强烈和深切的感受到,大家焦虑的情绪。有些是恐惧、有些是愤怒、有些是无奈,但共同的都是对未来不确定的担忧。
这些培训的伙伴,有的是来自企业内部的培训人,企业砍团队、砍预算、不断要求培训证明自己的价值。有的是来自机构的培训人,甲方预算缩减甚至消失,生意从哪里来?相比于之前疲于奔命的外部工作压力,现在的压力来源于内心对未来的茫然。手闲下来了,心反而更加焦灼,培训是个值得坚持的方向么?企业真的需要培训么?培训对组织真的有价值么?这家企业真的适合我么?我在培训领域的下一步应该往哪走呢?这些问号不断地冒出来,让我们心绪不宁。就像来到了一个十字路口,我们应该何去何从?
来访者A:在一家互联网平台负责”商家培训“,隶属于业务团队。老板日常最关心的就是”如何证明培训的价值“,你们培训部如何证明对商户”成单率“这个核心业务指标的贡献度?小A在经过一系列的定义和数据提炼后,老板又提出“如何证明你这不是幸存者偏差”?小A感觉一个不懂培训的老板,在慢慢耗尽自己的心力,最后换来的很可能是培训部并入运营部,最终用业绩指标衡量工作价值。但他对培训仍抱有目标和理想,却无力在这家企业做出任何改变。
来访者B:在一家企业负责培训4年,当年抱着这家公司业务会领跑行业的期待加入,但经济下行,行业模式不断变化,业务永远找不到“北”。培训更是无法深入,什么事情都做一点,但都不能持续和系统,自己一直想做的“人才培养体系”迟迟不能启动。谈到个人薪酬和级别晋升,更是只能呵呵。想想自己年近35,到底还要不要“挣扎”一把?
来访者C:公司一波波的裁员,已经近在眼前,自己虽说是培训部的核心管理者,但最终要裁到什么程度,谁也不知道。大家都戏称“立刻拿补偿走人”是最好的结局,但面对“寒气逼人”的就业市场,未来也是一条不确定的道路。我是好好表现一把,争取留下?还是勇敢面对“毕业”,重新选择?或者干脆放下,去拿个MBA文凭?这个问题困扰小C很久了,让他寝食难安。
来访者D:已经完成“毕业”,在家赋闲4月有余,每天奔走于不同的招聘网站。相比4年前自己上一次求职经历,这次可谓时间之长,机会之少。不仅岗位少,简历投递和邀约面试的机会更是少之又少。耐心耗尽的同时,不断的问自己,是否还要坚持培训领域,换去做业务也许更容易开始。另外,真的还要留在这个城市?
这些来访者面对的挑战,让我感同身受。他们中不乏经验丰富的培训管理者、多年历练的培训师。集中遭遇职场困境,进入”失衡“状态,也是我不曾预料的事情。但是,通过对伙伴不断的提问,深入的沟通,我梳理出了一个基本的思维框架,帮助大家抓住一些”确定“的东西,让我们找回”平衡“。
一、我们要跳出培训看培训,才能看得懂,看得透。
很多培训人在培训专业上不断精进和实践,是我非常赞赏的,但同时,我们始终要记得企业的核心目标是增长,培训和其他部门都要为这个目标服务。尤其是现在,当很多企业退回生存目标的时候,培训更是要为业绩目标出力,否则“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我们经常困扰于“老板不懂,不重视培训”这样的话题,但其实解决之道不是说服老板,让他懂你爱你,而是具备老板视角,认识到“增长”是一切的解药。和业务部门“抗下”指标,共同面对,先拿出“勇气”,后面才有“谋略”。只有和业务一条船,才能搏击航行,大展拳脚。
所以,真实的培训在企业发生,第一步往往是“嵌入业务”,建立信任。我们常常会从产品培训、新人培训、低绩效培训、一线话术、案例、工作手册这些最基本的内容入手,逐渐吃透业务规律,看清一线真实痛点,萃取有效工作方法。完成这个阶段之后,我们甚至可以自己去做业务。我就曾经在提炼了一线销售话术之后,带着销售去见客户,“假扮”销售,当场示范沟通过程签约客户。当我们具备这样的业务自信,我们就开启了和业务方对话的能力,我们说的他们才会听,我们的方案他们才会看,我们承诺的“业绩目标”他们才能有参与感,并“共同抗下”。至于如何做到,不是本文重点,未来另起文章阐明。
这个阶段的培训往往伴随的是业务规模不大,发展速度较快,同时业务团队逐步扩张,于是培训需求产生。这个时候培训职能,往往从业务运营部门分化出来,成立培训部门。不断更新的产品知识、营销政策需要迅速更新到一线,一线有效的签约技巧也需要迅速复制到团队,最后“人效”(平均个人在固定周期内的业绩值)变成培训部的核心指标,这也是业绩增长的重要指标。相反,当业务发展速度变慢,甚至开始萎缩时,业务仍然会对培训提出具体的业绩要求,用以证明培训成本付出的有效性,毕竟是成本敏感阶段。一旦无效,培训职能就又会退回业务部门,甚至取消培训部。这就是小A的挑战,由于业务处于这个阶段,所以期待老板对培训的重视是奢望,对业绩目标的对抗也往往无效,不如坦然接受,彻底进入业务,借机把自己变成”业务人“,彻底吃透业务,寻求培训机会。所以,跳出培训看清业务发展阶段,会让我们看到某种规律和必然性,摆脱无谓的内耗,接受现实。
二、我们要结合自身发展目标,来选择合适的企业,作出行动。
在我看来,一个企业的培训部通常会经历三个大的阶段:
1、以业绩为导向的业务培训阶段。一般发生在在业务快速发展的上行通道里,营销体系具备一定规模。培训通常从产品或者运营体系分化而来,独立成部门之后,通过提炼标准化工作任务及方法,快速复制提升人效,最终辅佐业务达成指标。培训对象可以是内部业务人员,也可以是加盟合作商,或者是客户和用户。
2、以组织发展为目标的人才梯队阶段。通常在业务向好的平稳发展阶段,企业有相对明确的战略目标,对增长有持续内在动力,对组织的发展和人才建设有明确预期。培训通常要绑定HR共同推进工作,甚至是在HR的带领下工作(很多企业培训部是隶属HR部门)。通过对战略的解读,形成人才的标准,再通过盘点、筛选、培养、储备等一系列动作,同时挂钩人员的激励和淘汰等制度,最终形成人才库和接班人计划,为组织输送干部。
3、以品牌建设为导向的企业大学阶段。这个阶段,通常业务持续稳定增长,而且规模体量大,在业界逐步形成影响力和口碑,企业需要不断向市场输出影响力。培训核心的教育功能,可以向企业上下游赋能,协助繁荣整个生态。对象自然也从内部人员扩展到生态位上的各类人员,培训部也从成本中心演变成盈利中心。
明确这三个发展阶段之后,培训人也就知道了不同阶段对我们的能力要求的差异。
阶段1:要求我们懂业务、熟产品、会竞品、明市场,同时还要熟练掌握萃取、开发、和授课的能力;
阶段2:要求我们理解战略、明白组织、懂得管理,同时还要掌握学习项目的设计、运营、及整合内外部培训资源的能力;
阶段3:要求我们理解经营、明白品牌,站在社会这个更广阔的视角思考问题,同时既要有教育情怀,又要有经营管理的能力;
所以,不管我们目前处于哪个阶段,我们的发展目标在哪个阶段,我们都需要明确这个基本的路径,才能对照现状进行思考和选择。这就是小B的挑战,企业没有发展到第2阶段,所以他的个人发展目标也不可能在这家企业实现。
有人会问,所有的企业都会经历这三个阶段吗?会跨越式发展,甚至倒退么?我的答案是:会的。
第一,不是每个企业都能快速、平稳的发展到大规模、大品牌的阶段。所以,很多培训部也许一直都停留在业务培训阶段;
第二,有些企业甚至由于业务模块过多,发展的太快,无法定义人才的标准,以至于只做业务培训模块,放弃”人才发展中心“的编制;
第三,由于宏观经济周期和环境会影响微观企业主体,培训也可能从企业大学阶段逐步退回前面两个阶段。但我并不认为这是一种倒退,其实是”战略性收缩“,未来仍然有继续发展的可能性;
所以,各位培训伙伴,你所在的企业在哪个发展阶段决定了你培训部的阶段,和你能发展出的能力。想想自己是否扎扎实实的积累了经验,拓展了边界?不要着急,做好现状评估,明确目标,做出选择。
三、我们要坚守赖以生存的“学习热情”,抓住“寒冬”的窗口期。
要知道,培训人是我见过最爱学习的伙伴,伴随企业和个人的成长,不断学习一直是我们骨子里的习惯。我们不断的精进各种培训专业技能,不断探索企业管理知识,持续拓展对行业、产业、经济规律的视野,为的都是站在讲台上那一刻,成为一个丰满、有趣的人。
如果,你现在有些丧,有点颓,一时找不到合适的企业发光发热,那不如拿起书本,静下心来,利用好这个“窗口期”给自己充充电吧!降低消费、减少欲望,人生难得有这样的学习时光。小C、小D,不管未来你们的方向是什么,选择在哪个城市,是否还在培训领域里折腾,学习都是我们一生的坚持。要相信,我们现在的储能,一定会在未来的某个时刻爆发。借用一句鸡汤: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10年前和现在。
不论环境如何,四季有更迭,万物有周期。培训人骨子里应该是乐观、向上的,气质里应该是勤奋、好学的,行动里应该是果断、自律的。因为我们的使命就是,带动身边人、影响更多人。想要照亮别人,就先成为太阳吧!
十字路口的培训人,看清方向,选好路径,坚定的走下去,不惧过往,不畏将来!
作者:王艳
来源:培元社本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