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员工培训过程中,企业文化培训往往是最必要却最低效的培训环节。尤其是传统的填鸭式培训,越来越不受00后员工们“待见”。针对以上实践痛点,培训师们可以从形式上作出哪些改变,来增加新员工培训,尤其是企业文化培训的有效性呢?
洪老师:
我认为企业文化方面真正需要体现的东西,是要求用脑子记的,而不是简单地用课件就能呈现出来的。比如文化愿景、核心价值观等等,但要想让学员真正用心去听、用心去记,还得通过真实的事件和行为来呈现出来,这也是企业文化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如果选择使用这些方法陈述价值观,要么是要求培训部门做好多手准备,要么就是要老板自己随机应变。
如果要在形式上再细化具体一点,其实可以多一些“包装”意味,重新梳理一些内容打造:比如总课程可以取名《走进xx公司》《xx之路》之类;在接下来的每个板块中,还可以参照此类继续安置高大标题,比如介绍食堂,可以《寻味xx》,介绍福利,可以《爱在xx》……在大结构的统一领导下更改具体指向,这样的“标题党”往往从一开始就更能抓住学员的好奇心,更能让他们听进去、记下来。
莫老师:
我个人认为,如果要进行类似的新员工培训形式上的改变,最好可以尝试以下从听众的角度来看待这场培训,一个新员工,需要得到什么样的信息,才能对新公司产生认同和归属,然后基于这个思考再去设计如何叙事,这样设计出来的环节或者形式也许更能够引发大家的认同和归属。
马老师:
如果在进行项目设计时,将思维导图的中心词换成企业介绍,可能会有更多的延展,不需要将目光特别锁定在业务和战略上。在企业介绍时,可以将关键词的范围扩大一点,比如:
市:市场表现、行业地位;
组:组织架构、合作伙伴;
业:业务布局、业绩亮点;
优:竞争优势、技术优势;
品:产品与服务、品牌形象;
责:社会责任、客户体验;
展:战略规划、未来展望;
创:创新驱动、行业地位;
合:合作共赢、竞争优势;
势:财务状况、战略规划。
李老师:
此类培训,不管是内容还是形式最好都不要太“干”、太理工脑、认知逻辑太强;如果这样的话,任何新员工都会兴趣不大。换位思考,如果我是新入职员工,我个人也许对公司从创业以来遇到过的奇闻轶事、品牌故事、创始人“八卦”、包括成功经验、失败教训等等更加感兴趣。具体形式的话可以参照:
1)将员工“带回”风云变幻的80、90年代,如同现在热门的电视剧一样,体现代入感;
2)带员工体验创业之路的艰辛、起伏,重点陈述过程中遇到的的决策、矛盾和冲突;
3)代入员工所属业务部门,突出标杆故事,做到态度同化。
业内有这样的共识,过往线上课程的通病是,因注重概念化论述而导致授课内容枯燥,造成用户注意力流失。如要提升用户观看兴趣,强化学习体验,则不能简单地堆砌教材,而要对课程整体结构进行精巧设计。中信银行数字化案例微课“用数字化赋能业务发展”便极为注重去概念化的表达,利用学员实际工作场景中可感可知的真实挑战,来替代抽象枯燥的数字化技术概念介绍。
来源:《培训》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