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多年的培训和案例萃取经历,我发现工作的本质其实是“大道至简”。换言之,掌握的技术不在于多,在于熟和勤。那么,怎样通过培训实现这个目的?培训师可通过项目过程中自身角色的切换,帮助员工完成认知的变革,因为认知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员工相信什么,并会影响其后续的行动和表达。
CASE1 认知是行动和表达的基础框架
以销售岗为例,当企业的销售参与某个行业论坛,如果他真心相信“链接人脉可以带来客户”,就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和与会嘉宾、发言人建立联系,并在会后保持积极沟通;如果他认为活动链接的人脉无法转化为客户,或者自己没有在这种场合链接人脉的沟通能力,就不会主动社交。
同理,当企业规定了销售的业绩底线数值,优秀的具有深刻认知的销售会在添加客户联系方式后,主动进行资源转化;认知不够的员工可能会为了达到企业要求而展开社交行为,但依旧会抱怨这是“无用功”。前者是自我认知驱动,后者是流程推动。
从流程推动到认知驱动,员工在参训中需要依次完成三个层级任务,其一,学会并相信标准化流程;其二,通过流程实践获得业绩上的改变;其三,遇见困难时,能够主动寻得培训部门的支持,与对方相互信任,并敢于提出新问题。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根据员工成长阶段,在培训师、教练、咨询顾问这三重角色中层层转变。
根据员工成长阶段切换不同角色
01
培训师:关注员工“信、行、言”
企业的标准流程或是参考行业中的标杆企业,或是萃取内部优秀员工的经验,或是提炼有效的操作方法,或是总结本企业的行为习惯等。培训师作为知识理念的传播者,更擅于讲解和分析标准化流程,在初期开发项目环节并制定后续阶段计划。
考虑到企业间情况不同,培训师应先明确想让员工按照哪套流程进行对外服务。此处采用我在培训销售中总结的销售“七拳”模型作为案例来阐述,该模型涵盖了销售岗应知应会的七大环节,要求销售设定跟踪目标、调整心理状态、挖掘客户、洞察客户、赢得对方信任,以实现订单成交和二次裂变。
销售“七拳”模型
但无论什么岗位和流程都离不开员工的“信”“行”“言”,对这三方面的培养需要循序渐进,先解决员工“信”的问题,然后规范员工的流程性行为,最后提升员工的个人表达能力,而这也是培训的第一层级任务。
信:相信企业内的标准流程富有成效;认为自己有能力、有资源贯彻这一流程;解决流程中与自身原有认知/习惯冲突的地方。
行:若想实现既定工作目标,应做哪些行动(属于未行动前的提前规划)。
言:提高面向客户的表达能力。
信、行、言三者相互影响
坚定“可以”的信念
行动和语言是员工的外部呈现,内在核心是其本身的认知和心力。在培训项目中,可以安排三个环节来强化员工关于“相信”的认知。
探寻经历 让参与培训的学员分组讨论,各自分享过往的经历和使用过的方法,组长进行总结和概括后,上台阐述事件发生时间、所遇难题、应对措施等。
培训师需关注每个小组的进度,并与企业内部的规范流程对标,适时指出不相符之处。需要注意的是,学员的表达语言要和流程产生关联,比如,某学员说自己销售成功的原因是对客户有充分的了解,培训师就可以对标销售“七拳”,补充说明“这属于洞察到位”。当然,先介绍岗位的标准化流程,再根据流程中的环节回忆过往经历也可以。两种方式都是为了加深印象、总结旧知、链接新知,帮学员在未来更熟练地应用。
案例展示 尽量让学员在标准流程的每一环节都对应上自己的实践,比如在销售“七拳”的状态环节,学员就可以回忆是否曾因状态不好/情绪不高而导致丢单。
设计成长时间轴 小组讨论结束后,每一位学员评估现有能力与环节所需能力之间的差距,同时判断是否已掌握培训师所授话术、技巧,将总体情况填入成长表格中。
理论与实操相结合
在整个流程培训中,锻炼学员的“行”和“言”必须基于“信”之上,具体方法包括两种。一是讲解相关知识、技巧,帮其掌握表达和行动的底层逻辑;二是开展模拟演练,让学员在练习中逐渐提高应对客户的能力。
以销售岗为例,销售应学习话术手册、渠道分析和客户区分方法,思考如何为客户创造价值、怎样赢得客户信任。培训师则可以通过提问来协助销售找到认知盲区:
·客户选择你的10个理由分别是什么?
·为什么客户选择采用你提出的方案?
·为什么客户信任你做出的承诺?
……
夯实理论基础后,销售可以参与情景演练,尝试应对不同类型客户,汇总记录对方的需求度、购买力、节律等,并有针对性地给出方案。培训师也需要提醒销售在成交后注意资源裂变,比如二次合作、客户引荐等。
02
教练:切实提升业绩产出
与培训师不同,教练会相对注重“以学带练、学练结合”,能够通过对话、实践等方式促动学员。有些项目的周期较长,为了实现业绩目标,更需要一位教练从项目前期辅导至收尾。在这种情况下,教练不能脱离实际,带领学员沉浸在培训环境里,否则若他们在训后工作中遇到困难,会很容易再滋生出对标准化流程的怀疑。
此时,可以将整个项目划分为两个核心周期,第一个周期为第一阶段培训后的10~15天,期间应安排学员回到岗位,熟悉所学技巧;第二个周期不设限,由主管根据业绩情况评定出学员(非中高层),让其再次接受教练辅导。
但“知道”和“达到”之间仍然存在一定距离,教练要适时协助员工查找问题、对标找差、实践等。教练在辅导的时候,可以针对某一个模块进行辅导,也可以从全流程出发,以业绩结果为导向进行辅导。
对学员而言,成功和失败的体验同样重要,前者能激发工作动力,后者可以促使自身进行复盘总结。业绩不理想时,教练需要关注学员的情绪,在分析其拟定的自我成长目标打分/行动表后,组织简短的会谈。
CASE2 教练与消极的销售岗员工进行会谈
教练:你在行动表中写下,计划在一个星期里,状态增加1分。现在感觉如何?
员工:感觉不太好,之前认为很简单,但现在不想通过发朋友圈来宣传业务。
教练:为何产生这种感觉?是否有想到哪些应对的策略呢?
员工:单纯不想发,没有想到什么解决办法。
教练:你认为对自己而言,什么样的职业形象是最为期待的?(引导目标)
员工:专业且能帮助他人的。
教练:你认为发产品类朋友圈不能帮助别人吗?
员工:是的,我认为自己还不够专业,别人也不相信我,只会认为在打广告。
教练:那你觉得我们行业中,哪些内容,对你朋友圈的客户是有用的?同时也能展现你的专业?
销售:家居色彩方面吧,比如家居软装如何摆、在家里拍照如何布景……
教练:很好,你想到了很多内容,那这些内容你可以收集到资料,整理出发朋友圈的文案吗?(暂时规避由文案编辑能力不足而引发的行为退缩)
销售:可以,软装搭配的课上讲了很多。
教练:那这些内容,你今天可以整理后发出去吗?(引导行动)
销售:当然可以。
教练:非常好,你认为你发软装搭配能展现你的专业,帮助别人。那让别人知道你可以为他们提供家具产品难道不能帮助他们吗?这既能展现很多家居产品的细节,又能提升你的专业,这两件事有“高低贵贱”之分吗?(具体行为类比)
员工:好像明白了,过程中的一些阻碍其实来源于自己。这些内容本身并没有不同,是我自己觉得这些内容是不同的,认为发产品就是打无用的广告,没有思考如何让发出的产品显得专业。
教练:是的,是否今天可以再发一个有关产品的朋友圈?(进一步引导行动)
销售:可以的,我今天就写出来。发之前,您可以帮我看一下吗?
教练:好的,期待你的内容。(确定存在发产品类朋友圈的问题,后续要进一步辅导)
除了掌握企业的标准化流程之外,教练还需要有倾听、沟通和引导的能力,要能利用各种方法让员工输出更多的内容。如何让员工“积极主动”地运用流程来产生业绩,是这一环节中教练必修的课题。
03
咨询顾问:凝聚共识促质变
进入第三个阶段,我们需要将身份切换成咨询顾问,帮助那些已经完全掌握标准化流程的员工。他们往往在工作中遇到了新的问题,需要资深行家来共同制定解决方案,或者优化、微调原来的标准流程,因而咨询顾问尤为合适去提出一些专业性的参考意见。
进行头脑风暴 通过案例萃取、客户推进方案研讨、新渠道或新流程设计、行业调研等方式,提高员工开拓新资源的主动性。以客户推进方案研讨为例,培训顾问根据员工提交的申请表,了解项目发展情况,随后召开小型研讨会,邀请涉及员工和同行业优秀代表参与。在研讨的过程中,培训顾问要记录下关键内容,及时与问题提出者交换意见,判断方案是否有可操作性。
打造“咨询IP” 每帮助一位员工解决新问题后,咨询顾问要形成相关的文章/课程,在企业内部进行宣讲,或者将所接触的案例优化成培训部门的项目,安排对应岗位的员工参与。针对标准化流程,培训顾问也应该在分析一定数量的新问题之后,及时调整或补充,必要时甚至可以研发一些“子流程”,来方便员工开展业务。
工作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项孤独的艺术,员工会面对喧嚣和褒奖,也会遇到失意和险阻。我们既要成为他们职业道路上的培训师,解决“不知道”“不相信”的理念问题;又要成为实战教练,引导实践以获得业绩改变;还要成为咨询顾问,通过共创共识来推动成长质变。
来源:培训杂志
作者:谢林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