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65981190
首页 企掌道学习平台 面授及内容 课件定制 混合式学习 运营服务 解决方案 培训+AI解决方案 零售行业解决方案 保险行业解决方案 新员工解决方案 销售人才解决方案 客户案例 免费体验 关于我们 关于思创 新闻中心 联系我们
公司新闻行业新闻
公司新闻行业新闻

学以致用,从“学”到“用”中间还差什么?

发布时间:2021/03/19 18:04:39   Click:

案例:

有位同学以前学很多课程,早上和晚上在线上听视频讲座,上下班的途中刷公众号文章,周末也参加各种线下的培训。


她最后总结道:“我以为学到了很多的知识,但在真的遇到困难的时候,才发现这些知识没一个用得上。”


但这半年来,她学得更少了,但却会得更多了。


到底发生了什么,让她产生这么不合常理的变化呢?



诀窍就在学以致用的五步法中。


01

按需学习


学以致用的第一步就是从需要出发来学习。


在学校的时候,特别是大学之前,我们学习的主要目的是掌握基本的读写和推理能力、构筑个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陶冶情操,这时学很多无用的东西是很有必要的。


比如,学弹琴、画画,看天文历史地理之类的书籍。


工作后,虽然我们依然可以学各种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但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毕竟是有限的,花时间学这个就肯定压缩了学那个的时间。


因此,工作后就不能盲目地见啥学啥了,而是要从工作需要出发,以用为目的来学习。


其实,你如果越能根据工作需要来学习,就越有多余的时间去学你感兴趣的内容。


这是怎么做到的呢?


方法就是功利性学习,也就是聚焦学习工作中马上要用或近期要用的内容。对普通人而言,功利性学习可以说是最佳的职场学习策略。


有了功利性学习,普通人至少可以解决学以致用的两大障碍。


 解决学了就忘的障碍


学以致用的障碍之一就是学了会忘。


比如,辛辛苦苦看了一周的书,隔了不到一个月跟人聊起来,甚至连书名都没想得起来。


应对学了就忘的最好方式,就是多多地间隔重复。


功利性学习就是一种很好的间隔重复。


因为它要求根据工作需要来学习,学了后就会不断地在工作时使用,自然就能做到间隔重复。


 解决浅层学习的障碍


学习致用的障碍之二是学得不深入,用不起来。


比如,一个没有实操经验的人,请他做一个数据透视图,哪怕他看三天的Excel操作手册,也十有八九做不出来。


但功利性学习就会完美地解决这个问题。


因为这是必须完成的工作任务,他在学习时自然会在数据透视图这个知识点上深入钻研下去,直至能将这个透视图做出来。


02

先信后疑


有了第一步按需学习的基础后,就要做到学以致用的第二步,即建立先信后疑的学习态度。


先信后疑指的是,在学习一个工作所需的新方法时,先对这个方法完全相信,严格地生搬硬套。


生搬硬套后产生实际的反馈和自己的理解,这时你就会发现各种问题,开始怀疑:到底是自己没学好,还是这些方法原本就不灵?


带着这种疑问再去探究这个方法,就能发现它的使用前提和应用假设,这时你对这个方法的理解和应用就又上一层楼,甚至你还可能迭代出更合适的方法来。


假如我们不先信后疑,而是先疑后信会怎样呢?



案例:

假如你对上面说的功利性学习持怀疑态度,于是你就会顾着挑各种毛病,分析功利性学习策略到底行不行,而不是首先去用了看看。


结果别人都已经从功利性学习中受益良多,你可能还在找功利性学习的各种不可行。


只有等你再度遇到某种挫折后,才会猛然想起来“哦,原来用功利性学习就能解决”,这才相信这个方法原来真的有效,愿意去用。




先疑后信虽然学习效率低了点,但还是能接受的,因为最后还是去用了。


还有一种光疑不用的学习态度就要不得了。


采用这种学习态度的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但就是不做任何实践,却又偏偏自以为看得很透,还常常以“批判性思维”自傲。


这种学习态度,不叫批判性思维,而是只有批判没有思维。


疑而不用是学以致用的大忌,因此为了更好地学以致用,我们一定要建立先信后疑的态度,先严格地生搬硬套,有了应用反馈后再全面质疑。


03

分解学习


有了按需学习的出发点,树立了先信后疑的学习态度后,学以致用的第三步就是分解学习。


前面我们说学以致用的两个障碍:学了忘、学不深。


这两个障碍还都是学了之后的问题,其实学以致用的第一个障碍是畏难不敢学。


学习最大的敌人就是复杂性。


一复杂就会难,一难就没信心去学;一复杂就难依葫芦画瓢,就没动力在工作中用。



案例:

有位同学在学习BLM(Business Leadership Model,华为和IBM使用的战略规划方法)时,坚决不满足于老师给他的第一份资料,一定要老师一次性给他全部的资料。


老师反复跟他说“你先不用一下就学所有的资料,BLM这个思考框架太庞大了,你先看第一份入门资料是最合适的“。


在苦劝无果的情况下,为了让他亲身体会下学习的挫折,老师就将更多深入讲解和应用BLM的资料给他了。


结果,拿了资料后人就“失踪”了。


在老师持续不懈地追问下,终于回复:“老师,我觉得BLM太难了,不适合我用……”


于是,老师带着他从粗到细、从易到难地做了六轮的学习迭代,还是同样的学习资料,他不到三个月就很好地掌握了BLM,还顺便更新了自己公司的战略规划。



因此,要做到学以致用,就要掌握分解式学习的方法,将复杂的内容拆解为多个更简单的步骤,然后从最简的步骤开始,最简入门。


私教就做得更进一步了,哪怕是相同的学习内容,也会针对不同私教同学的学习基础和特性做不同的步骤分解,这也是私教效果更好的原因。


04

及时应用


经过了第一步按需学习,第二步先信后疑,第三步分解学习之后,学以致用第一阶段的“学”就完成了,下面就是要及时应用。


学习的内容如果不能及时运用,会产生两个弊端:


 会忘


学的内容不及时用的话,就会忘。


比如你背会了10个单词,如果你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工作用不上这10个单词,估计不到一个月10个单词你还能记得两个就不错了。


因此,你之前为背这10个单词所投入的时间就浪费了,下次要用的时候又要再学一遍。



 缺少反馈


不去及时用的话,你就会缺少反馈,从而无法真正对所学的内容形成理解。


还以功利性学习策略为例,如果你不真正照着这个策略去做一遍的话,你就很难理解这个学习策略的本质就是知行合一。


你也很难理解,如何在功利性学习之下不造成知识的碎片化,还能构建出一个系统化的个人知识体系。


因此,为了更好地保证学的内容能及时应用,你在学习前就要面向工作所需来选择学习内容,这样学了后就有应用的地方。


同时每学完一个内容,你要告诉自己第一时间找一个应用场景去实践。


比如,在学了一个应对异议的沟通方法PAUSE模型后,你可以去找一个朋友练手,针对他的异议用这个PAUSE模型来套。


这样一是更熟练不会忘,二是通过应用可以发现其中的关键点就是:将对方的关注焦点转移到对自身有利的地方。


05

重复迭代


经历了前四步:一需、二信、三解、四用之后,你就已经完成一轮完整的学以致用了。


但这个时候的学以致用还仅仅是刚及格的学以致用,它只是帮你做到了入门某个方法或技能而已。


如果你要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这个方法或技能,还要不断地重复应用,根据反馈再理解和改进这个方法或技能。


为什么要重复迭代,而不是一步到位地完美掌握呢?


原因如下:


 降低应用的门槛


采用重复迭代的方法,一开始的应用就不会复杂,我们就更愿意去学去用。


更为重要的是,因为我们知道这个不是最终的结果,因此就更能接受“先完成再完美”的做事方法。


这个方法对有完美主义倾向的同学而言,将会极大地提升他们的学习效率和效果。



案例:

一个有完美主义倾向的媒体工作者,刚开始学习写公众号文章时很痛苦。因为他总是想着要一次性写出很出色的文章才行,所以就迟迟不敢动笔。


他要么觉得自己的观点不够深刻,要么觉得自己想到的举例不够生动,要么觉得自己的文笔不够优美。


后来领导让他不要管文章质量怎么样,干巴巴地先写一稿出来,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既不要管例子是否生动,也不要管文笔是否优美,写出来后再改。


通过这个方法,这位媒体工作者写了很多篇精彩文章。



 

更深入地掌握方法


你想象一下在室外跑步的场景。


第100米的时候跑得挺轻松的,速度也挺快。跑到3公里的时候,腿就有点软了,人也累得发喘。


这时我要求你加把劲,以前100米的速度再跑3公里,你是会瞬间精神抖擞,还是会绝望得不想再跑了呢?


但如果我让你跑完3公里后休息,明天再继续跑3公里。同样是6公里,第二天再跑3公里的这个做法,是不是会让你觉得更轻松,平均时速也会更快呢?


重复迭代就是第2天再跑3公里的做法。


每一轮迭代你都是一次重新出发,心就没那么累了,也就更愿意在每一轮的迭代中更深入地钻研,从而将某个方法或技能掌握得更深刻。


因此,要做到真正地学以致用,就一定要相信迭代的力量,多做几轮重复迭代。


06

小结


学了很多,但会得很少,根本原因就是没有掌握学以致用的方法。


文章来源于YouCore ,作者YouCore王世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