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直在研究、探索和实践关于如何快速培养企业的生力军,如何搭建一套培养体系,能够让新生代的人才层出不穷。我们专注于企业在线学习内容的研发和在线学习项目的设计与交付,希望用在线学习的方式来支持到更多企业里面青年人的成长。
如何“将由新生,生生不惜”?这里跟大家分享三个重点内容。
1、建立企业内部的人才供应链的基本战略。
2、搭建企业生力军层出不穷的培养体系。
3、用在线学习项目来助力企业生力军培养的实践探索。
企业人才供给的基本模型
# 建立企业内部的人才供应链的基本战略
我们都知道企业人才供给是由资源输入-系统-产出成果,即Imput、Process、Output三个部分组成。
在企业闭环的系统里,人员构成是核心要素之一。
在组织的不同阶段,整个人才的战略必须要匹配到组织的发展阶段和业务目标。
如果业务在扩张,我们的整个组织规模也会同步扩张,这时候就需要从外部吸纳更多的人才。如果组织规模随着业务在压缩,意味着我们向外流出的人才就会更多。外部的人员招募进来以及内部的人员流动,都会形成组织整体规模的大小。
在组织内部,我们的人才也是基于业务的需要去做优化的配置,整个人才的安排重点有两个。
1、内部调配。
根据业务性质和需求的不同,将不同的人放在不同的岗位上。例如我们会从旧业务调配一些人到新业务上去,支持新业务的快速拓展。这部分我们称为内部调配。
2、内部晋升。
所有企业的员工,在组织里面,他在工作学习中会一直持续不断的成长。随着能力的变强,我们也会将这类员工调配到更高的层级和岗位上,以此更好的发挥他的能力。
基本上整个组织人才供给的基本模型,由外部招募、人员外流、内部的晋升和调配组成,梳理解决好以上四个核心要素就能够构建起人才需求的图谱。
我们在考虑整个人才的组织、人才的规模的时候,同时也要考虑业务发展的状态。我们必须要让内部的人才战略跟业务发展的节奏完全匹配。
构建匹配业务发展的内生型人才战略
我们在构建企业人才战略的时候,通常要考虑两个部分。人才战略伴随着业务战略,因为业务战略有长期、短期,所以人才战略也有短期和长期之分。
短期更关注当下目标的完成,长期更关注我们面向未来的一些预测和资源的预配置。在当下看未来,很多事情对当下是成本,但是对未来它是必须要做的事情。
我们在看人才战略的时候,主要观察以下几个要素。
1、人力目标。
对于整个组织而言,整个人力目标整体上是增量(正)还是在压缩(负)的?增量的结构是怎么构成的?是在不同层级,还是在不同的职能维度?分别有什么样的人需要配置进来?
2、场景。
评估整体的增量或者结构里,要核算业务的扩张与流失的补充占比分别有多少。如果是业务扩张,还需分析是成熟业务的扩张,还是新业务的拓展,以上要素都会对人才有不一样要求。
3、评估维度。
人才需求的质量评估。在行业TOP型、普通型、基础型中,公司需要的是哪种人才?
在人才的获取策略上,依据不同的评估纬度你会有不同的考虑。另外,关于人才需求的规模(数量),你采取的手段和策略也完全不同。
最后还要看市场供给的满足度,有些人才在市场上很稀缺。比如90年代,中国市场上半导体方面成熟的人才很少。特别是高斯线,在中国市场上几乎找不到成熟型人才,那时候我们就必须把目光投到境外,比如韩国、日本等。
那还有其他办法可行吗?当然,就是要用新人来培养。所以,市场供给的满足度也非常重要。
4、任务。
把所有的东西都拆解。从我们获取人才或建构整个人才的任务中,要梳理清楚任务中人才结构的要素,他们的认知、要求以及我们用哪种节奏来招募最合适。
在我们过往的工作中,常见的几类人才战略如下:
1、掐尖战略。
人才的掐尖战略就意味着你都是去获取最头部的人才,不同的组织会不一样。如果你把战略定为掐尖,就意味着你在人才获取的时候,目光只聚焦在头部人才集聚的地方。
2、屯兵校园。
兵力都囤积在校园,大量的人才皆来自于校园招聘,我们在基层人才的获取上一般是不从外部招募的。
3、内生战略。
当我们定了内生战略,就意味着我们内部的、逐级的人才配置都是通过内部培养和晋升来实现。
如果屯兵校园和内生战略这两个结合,就意味着我们在组织规模扩张的领域,唯一的或者说90%的入口都来源于校园新人。我们对于校园新人每一年都会投入大量的资源去培养,随着他们的成长,依据实际情况放到不同的岗位上去。
不同的战略对人力资源具体的工作会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所以我们会全面的去考虑分析。
核心人才的内生型供给是HR职能的战略性目标
一个组织成熟以后,都期待实现屯兵校园和内生战略相结合的模式。因为屯兵校园意味着你有机会招聘大量优质背景的伙伴。同时,这群人进到组织里面你需要一个相对长的培养周期,很多新人是有机会超出企业当下对于新人的需求的。
持续的培养会让组织里所有的人对组织的凝聚力、归属感以及整个业务的熟悉程度,一步步呈现上升趋势,能够形成非常高的联动效应。
在组织里相同的岗位上,因为对于整个组织和人员非常熟悉,他们整体协作的效能都会有大幅拉升。
# 搭建企业生力军层出不穷的培养体系
任何一个组织都有内生型和外供型两个部分同时存在,基于组织的成熟度以及外部市场供给的不同,你考虑采用的人才策略就会不同。
长期来看,即使你现在处于一个创业阶段,快速发展阶段,但随着组织慢慢的稳定和成熟,你就一定会回归到内部人才的内生型供给。所以作为人力资源的长期考虑,战略性的目标和内生型的人才供给是我们非常重要的一个考量。
内生型人才培养的战略,我们到底如何去实践和精进?我们会分两个部分和大家展开分析。
1、体系的搭建。
我们以TCL鹰系人才培养体系(见图2)做一个示例。从一开始校招新员工(雏鹰)到骨干(启翔),然后再一级级往上(飞鹰-精鹰-翱翔)。在整个体系里面,其实它是通过一个又一个的培养项目串起来的,每个项目之间也有一定的联系。
图2:TCL鹰系人才培养体系
只有项目和项目之间能够形成相互的联动和匹配,才能够有效的构建起一个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其实人才培养体系,基本上都是源自于拉姆·查兰的领导梯队模型,从个人贡献者到一线经理人、部门总监、事业部领导人、高管、首席执行官,通过这样一个路径搭建梯队。
这里有一个非常关键的地方,就是基于岗位角色进行定位。
每个岗位角色在不同的阶段都可以拆成三个关键时期。
后备期,从个体贡献者里面选一些人发展成领导他人的角色。未来晋升的时候,我们会从这群人里面去挑新人;
新任期,当这个人升到某个岗位的时候,他会面临什么样的挑战?
在岗期,当他已经基本掌握了岗位所需的要求后,在岗位上如何持续发展?
所以不同的阶段是我们要有不同的考虑和设计的。
在这个路径中,基本上每个岗位都有一系列的角色,同时也有一系列的关键任务需要完成。我们在培养的时候,必须要从关键任务出发,从他在这个岗位中扮演的角色出发,这也是我们在考虑设计人才培养时要关注的几个焦点。
小结:
拉姆·查兰领导梯队3个核心:
1、基于岗位角色进行定位。
2、基于岗位角色的不同阶段设计定位,包括后备期、新任期和在岗期。
3、组织中人才发展路径是由一系列岗位角色的合集,不管是专业岗还是管理岗。
TCL“一梯两翼”的内生型人才培养体系全景
全景图里面包含了人才培养体系的若干个路径。可以很清晰看到每个人从进入组织后他是如何在这条路径(管理路径或专业路径)上去发展的。
在人才培养的体系里面,我们需要考虑两个关键点。
1、没有显性化的体系图谱,不代表脑海中不需要有未来体系的画像,基于未来体系画像的模块设计,才能确保模块与模块之间有机耦合,真正形成体系。
我们以新任经理为例。首先我们要考虑后备经理,那么后备经理到底要培养什么呢?我们认为后备经理本身的角色还是一个业务骨干,就是个体贡献者。未来如果他升经理,有一些知识技能需要长周期的培养,这部分我们可以提前预培养。当他到岗后会有很多工作扑面而来,我们就围绕着高频工作所需要的技能给他做一些赋能。
此外,我们如何培养已经到岗的这类群体?一个是他新任阶段所学技能的持续强化;另外就是有些长周期、低频且重要的管理技能以及领导力在岗阶段要去重点发展。
所以当你去切割不同项目的时候,整个项目的有机耦合就会成为一种可能性。
2、培养体系的搭建不是画一幅图,而是一个模块一个模块做出来的,是跟随着组织发展长出来的。
我们还是以TCL为例,整个鹰系也不是画一个图,然后一下就把它做出来了。我们是基于不同阶段的业务发展的需要,虽然TA与我们的体系看着不太一样,但是我们把它放到刚才谈的体系架构中去,TA就变成了一个有序的人才培养体系。
最后强调一下,所有的体系在脑海里可以有画像,但执行阶段我们一定是匹配着组织的需求节奏,然后一步一步把每个项目做出来,最后放到一个体系里面,形成一个有序的画面。
做好企业生力军培养是夯实内生型体系的最后一公里
我们在做整个人才培养的时候,其实大部分的精力还是花在公司最核心的人群(中高层群体)。80%的精力和资源我们是投在了20%人群上,甚至可能还不到20%。
如果我们真的要构建起整个企业的人才供应链,就必须要看到现有人群中80%的群体。
在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也许会觉得这需要分不同的阶段。比如整个组织内的人才培养的成熟度不足时,核心焦点还是要放在中高层。
对于TCL这样的组织而言,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所以我们在中高层上投入的资源和持续的关注已经很成熟了,体系也很成熟了。这个时候我们必须要夯实整个内生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最后一公里,要把那80%的群体更好的关注起来。因为这群人也是我们整个组织人才发展的核心源头,是骨干人才的人才池。
来源:培训江湖微信公众号
作者: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