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65981190
首页 企掌道学习平台 面授及内容 课件定制 混合式学习 运营服务 解决方案 培训+AI解决方案 零售行业解决方案 保险行业解决方案 新员工解决方案 销售人才解决方案 客户案例 免费体验 关于我们 关于思创 新闻中心 联系我们
公司新闻行业新闻
公司新闻行业新闻

培训项目设计的4个痛点

发布时间:2022/03/23 11:02:16   Click:

距新冠疫情爆发已两年有余,企业培训工作在经历了最初的慌乱后,也基本恢复了常态。现在看来,疫情给企业培训工作带来的,更多是一种快速发展的助力,把大家逼出舒适区,在原本必经的道路上来一次加速跳跃。那么,疫情之下的培训项目应该怎样设计


后疫情时代的培训并非要颠覆过往或是走上分岔路,更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全部投入线上培训。当下,我们应更加牢记培训工作的“初心”,挤出以往培训工作中的“水分”,加强组织和业务视角,更关注“投资回报”,并提升敏捷和实用性。


学习项目是企业培训工作开展的基本立足点,其所受到的疫情影响,使企业培训在需求、内容、形式、效果评估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需要强调的是,即便没有疫情影响,这些问题依然存在,但疫情使之显得更加突出和急迫。


学习项目设计和运营

学习项目设计和运营的关键节点



01

需求之痛

 “有一种冷叫我妈觉得我冷”


“现在你们做的那些培训,感觉很多都是我们自己不冷,你们非得觉得我们冷。”


这是某业务负责人给我反馈的原话,听完之后些许尴尬。


翻译过来就是:“我们不觉得有需求和痛点,你们非得安排我们来培训。”


培训团队的小伙伴听完后反应不一——


有的委屈:“我们辛辛苦苦做了半天,学员现场反应很好,气氛很热烈,感觉他们很需要啊”;

更多的是不屑:“我们是站在更高和更长远的格局上看问题的,他们不懂……”


培训需求确定不准,轻则学员参训动力不足,热情不高,效果不显;重则如上述业务负责人,抱怨浪费员工时间和浪费企业资源,辛苦工作后反倒把“路人”变成了“仇人”,得不偿失。


疫情时期,多数企业更加注重资源的投入产出价值,学员聚集成本更高(疫情风险),所以培训需求要更精准,不能再有“瞄准一个大概方向就胡乱开枪,总有一枪能蒙准”的侥幸想法。


培训需求确定的过程,就像赛跑时辨认终点的方向,裁判让往西,你非得往东,肯定赢不了比赛;即便往东更有道理,也必须设法引导裁判发现往东跑的价值和必要 性,并达成共识。


同时,这也像是确定工作做完后找谁来“买单”,要搞清楚买单的责任人和原因,并尽量跳出“我认为……”“我觉得……”“按道理说……” “看人家谁……”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想当然的句式。


加强关注四层面需求


在疫情影响下,我们可以更多关注四个层面的培训需求:


  战略层面 

遇到疫情这种突如其来的变故,企业需要制定新的发展战略或调整新的发展方向。从而,战略的产生过程、业务方向的碰撞与探索、变革与转型的宣贯动员、新组织能力的培养、员工特定战略能力和素养的提升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培训需求。


  文化层面

受疫情影响,企业所倡导思维方式和决策方式可能发生转变,沟通方式也可能会发生较大的变化,例如疫情后很多企业采取了远程管理和线上沟通。在此背景下,如何营造新文化氛围、提升团队凝聚力、激发员工士气,以及如何构建支撑文化落地的能力体系等,同样是新的培训需求痛点。


  业务层面

疫情来袭后,原有业务的升级转型、新业务模式的探索、业务发展转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风险挑战等不可避免,培训部门都可以介入其中,助力解决。


  员工层面 

在新战略方向、新文化倡导、新业务模式下,组织对员工会产生新的能力和状态要求,而员工个人职业和能力发展路径也会因此发生新变化。


员工培训需求调查,不能是唯一


有些公司培训需求的主要甚至唯一来源是所谓的“员工培训需求调查”,以问卷形式大规模收集员工想上什么课,然后据此安排培训计划。


然而,如果是基于员工个人发展的需求调查,仅可作为交叉验证的参照,不可作为培训工作开展的唯一需求来源。


就像在医院,医生不可能仅凭病人自己的感觉和意愿提供治疗方案,必须在结合各种检查结果后得出综合结论。通常而言,“病人”不具备相关专业知识,无法给出客观、科学的判断。




02

内容之殇

“我就需要一个数,你非得给我一张表”


“我就需要一个数,你非得给我一张表”。


这句话精准描述了企业内部培训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给得多”——培训以“知识密度最大化”为基本考量,学习项目中塞满了高强度的教学活动,课程中挤满了干巴巴的知识点。


殊不知,人的学习吸收是有基本规律的,多数人不太可能一次性记住太多知识点,而课后遇到真实问题时,也很难从海量知识点里精准找到自己需要的那一个。


疫情时期,学员集中要慎重,培训时间更加宝贵,所以要求培训内容更精准。一次给到100个知识点但学员什么都记不住,必定不如一次教授1个知识点且将其打通打透,让学员记一辈子。


精准定位核心痛点


需求不明确、痛点定位不精准的情况下,内容必然或多而杂,或严重跑偏。因而,我们在需求分析阶段不要试图想着通过一次培训就能解决所有问题,而是要非常明确眼前需要解决的最核心问题是什么。


调整项目基本逻辑


在设计学习项目阶段,可以更多使用“知识精准输入+实际场景链接+练习固化+课后跟进转化”的强化逻辑,尽量避免“知识输入+知识输入+知识输入+……”的累加逻辑。


说学员能听得懂的话


把学员不知道的知识,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传递给学员,并以一定的方式使其理解和掌握,这是培训工作者的基本责任之一。


不幸的是,当下部分培训人员反其道而行之,张口即是各种理论、概念、术语,试图彰显自己的专业性。然而,这种情况造成了极大的沟通障碍,原本浅显易懂的道理反而被复杂化、难以理解。考虑到培训效率,在培训内容上“说人话”,降低沟通和理解成本,也是疫情时期对培训内容的基本要求。


“好为人师”应有限度


有的年轻学员对待学习愈发缺乏耐心,培训人员经常听到他们的反馈是“你不用给我讲那么多为什么,直接告诉我怎么做就好了”。


显然,我们不能只传授做法却不说明背后的原因和背景。“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能更好地帮助学员理解和掌握新知,助其举一反三。


但在这个过程中,讲师一定要充分克制“好为人师”的冲动,不能无限制地往外延伸背景和知识点。说得越多,越有可能淹没掉真正想要学员记住的重点。




03

形式之误

“形式大过内容是心虚的表现”


 “形式大过内容是讲师心虚的一种表现”,这句话通常用来形容那些还不太成熟的“职业”讲师,套用到企业培训工作也同样适用。


疫情时期,线下培训难以开展,部分培训人员开始无差别地把线下培训搬到线上。即便是疫情开始之前,也有很多培训处于“场上热热闹闹,讲的啥一概不知”的状况,这都是滥用培训形式的典型表现。


形式须为内容服务,内容须为需求服务,需求须从组织和业务痛点中产生,这是基本的逻辑。脱离该逻辑单独搞“形式”,多半是“耍流氓”的行为。


不是所有内容都适用线上


不同目的、不同内容的培训应采用不同的形式,不是所有培训内容都适合转移到线上。比如,知识类内容只要上课听过就能吸收,较为适合线上讲授;而技能类培训需反复练习,即便搬到了线上效果也难以达到预期。因此,在决定用线上培训形式时,务必要考虑清楚内容的适配度。


掌握线上培训四大关注点


通过近年来线上学习的实践,我发现需要掌握四大关键。


  第一,注重平台的便利性

尽可能借助员工工作或生活中高频使用的平台作为入口,如OA、微信等,少开新入口,否则会存在导流问题。


  第二,注重内容的自制性

具备本公司特色的内容深受学员欢迎,哪怕粗糙一些,在针对性和学员参与度上,也会比外购课程高。因此,可以公司内部开发内容为主,外购内容作为补充。


  第三,注重运营的完整性

线上培训绝非把课程往线上平台一扔了之,一定要伴随着非常精细化的运营动作,包括活动运营、课后跟进、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设计等。对于企业培训人员来说,这是成功开展线上学习项目的关键。


  第四,注重调性的鲜明性

与运营互联网产品类似,线上学习项目或专业,或年轻,或有趣,需要具备自己鲜明的调性,才能在受众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是与线下学习项目的较大不同之处。




04

评估之尬

“他们觉得你是个好人,然后拒绝了你”


“平时,业务部门都说培训岗伙伴是好人,但360度评价的时候只给出了勉强及格的分”——出现这种情况,多半是定位出现了问题。


培训部门被看成“锦上添花”的部门,而培训工作被当成了一种可有可无的员工福利。如果没有真正的触及到业务的核心利益和痛点,或者培训的价值没有被公司和业务部门真正看到,上述现象就 会很常见。尤其在疫情背景下,企业对于培训效果和价值的预期会越来越高。


培训人员要坚持不懈地探索培训工作中具备业务视角的、可以看到的“价值”,以确保培训工作得到客观公正的评价。这既可以在因疫情而造成公司发展动荡的时候“保住性命”,也可以避免这种“他们十分感动于你的工作,然后拒绝了你”的尴尬。


如何评估培训工作的业务价值?面对这个问题,可能80%的培训人员会告诉你,这是个世界性的难题,想做到柯氏第四级评估太困难了,然后在“反正大多数人都做不到”的自我催眠中变得心安理得。


然而这种“心安理得”在企业和业务部门的视角里,就变成了一种强词夺理:你花了公司的资源,占用了员工的时间,然后“心安理得”地让公司不要追问你回报是什么……世界上恐怕没有这么好做的工作。


敢于“强行”建立关联   


在培训结果和业务结果之间如何建立关联?


客观上看,我们可能永远也无法精准地排除环境、市场、员工状态等外在因素的影响,但重要的是要敢于开始,要能容忍“模糊地带”的存在。起始阶段,培训结果和业务结果可能感觉“八竿子都打不到一起”,但只要坚持不懈地推动,这种“模糊地带”会越来越小,二者关系会越来越清晰。更重要的是,这个过程会逐渐赢得企业和业务部门的信任。


培训和业务结果之间的关联方式有很多种,一种最基本的模式是训前训后对比。


第一步,在需求澄清阶段,要与需求部门的主要负责人明确几个问题:想解决的核心问题和痛点是什么?关键人群是谁?期待其改变哪些行为?哪些业务指标可以反映行为的改变?


第二步,监测这些业务指标的训前训后变化即可。


将自己定位为“业务部门”     


培训部门是职能部门还是业务部门?

相信多数培训人员都把自己当成了前者。


这是很危险的情况,当诸如疫情这种危机来临时,企业在困难时期第一批考虑撤掉的或许就是培训部门。所以,我建议培训部门都要以业务部门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要以“商业产品”的眼光来看自己的培训项目。


企业在决定推出某个产品之前,一定会有精细化的需求分析和商业计划,上市之后必然看重投资回报。培训作为企业的“投资”之一,当然会被要求有“回报”。所以,不要随便开始一个培训项目,也不能随便结束一个培训项目。


综上,对于后疫情时代的学习项目设计而言,外部环境是影响因素,不是决定因素,所以要坚守学习的基本规律和培训工作的基本初心。主动跳出舒适圈,在培训工作各个环节都不再“想当然”,使其更加敏捷和实用,更贴近业务价值,才能更好地在“后疫情时代”存活和发展。



来源:培训杂志 

作者:岳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