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中总有一群人,他们职位高、经验丰富、能力出众,是企业的宝贵财富,但他们是最令培训人头疼的。怎么设计这类人的培训项目,让他们充满获得感?
⊙ 设计核心:“让客户说好”
⊙ 方法:RSCC纵向对比法(训前自学→提交课题和1.0版方案→正式学习并修正方案,形成2.0版→纵向对比,觉察反思)
培训人都希望能为学员营造获得感,在这方面大家都做了很多探索,其中比较有挑战性的是为各层级中的高段位学员营造获得感,比如省级机构管理者、高潜储备员工、绩优骨干员工等等。
众所周知,他们是企业里“最缺培训”的人群,要么职位较高,要么经验丰富,要么能力出众,一般的业务优化或管理课程显然不是他们的菜,通用版权课程勉强算是一层遮羞布,安排进入高校学习或者标杆游学成本又很高。
那么,如何通过学习设计,让他们在普通的培训班里就能有很高的获得感呢?
01
从“让客户说好”开始
2018年,总公司层面组织部门总级别的培训,当时在公司里流行一句话——“让客户说好”。而培训部门的客户包含诸如分管领导、业务负责人、人力资源部等很多利益相关方。当然,学员也是很重要的客户,或者说用户。为了营造部门总的获得感,我们在学习设计中“动了些手脚”。
那是一场2天的绩效改进工作坊,这套方法论本身我想大家不觉得陌生,不过想想我们的目标学员,平均年龄40+的部门总,跟他们聊本职工作就劲头十足,可要是聊方法论就……你懂的。这事也不能怪他们,研究方法论是培训人的工作,不是他们的工作,说到底,大家都更为关注本职工作,将心比心这事不难理解。
所以,怎么样能让部门总在不增加预算的前提下,在该项目里有获得感。“让客户说好”,这是我们部门给自己提的一个要求,也是一个不大不小的挑战。
02
四步纵向对比法
难度系数不大,可操作性极强
总体来讲,我们采用了RSCC纵向对比法,即通过设置学习任务,请学员自己做学前学后的纵向对比,让学员在学习系统学习方法之前自己先解一遍题,然后跟老师学一遍,再解一遍题,发现前后对比的差距,形成集体反思。学员拿到更新版解题方案的同时,觉察解题的决策过程。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四步。
STEP1:训前自学(Review)
向学员提供知识普及类的训前学习材料,包含如何写出好的业务课题,对绩效改进方法的简单概述,简要的案例说明等。
STEP2:提交课题和1.0版方案(Submit)
请学员按照模板提供本部门的真实挑战难题,并且据此对该难题进行绩效改进分析,并提出1.0版本的解题方案。让学员体验一次微型的分析流程并将方案上交。
STEP3:正式学习并修正方案,形成2.0版(Correct)
学员在课堂中跟随老师的进度,逐步开展完整流程的研讨和练习,并编写小组课题方案。
此处我们做了一个小调整,一般为了加快课程进度,学员在集体研讨时,工作坊要求一个小组的所有成员共同研讨一个课题,这个环节十分必要。同时,为了让学员更好地对比两次的方案,我们增加了一个环节,即在小组研讨后,预留时间请学员修改此前提交过的个人课题,形成2.0版本。
STEP4:纵向对比,觉察反思(Compare)
在课程结尾安排反思环节,通过请学员先纵向对比自己的两版方案,找出最重要的1~3个改进点,并请学员分享修改的理由、修改后的感受、受到了何种启发、如何将启发应用到岗位工作中等等。
那场培训做完,我注意到部门总们的情绪走向是——从慌乱入局、热火朝天到百般折磨、痛不欲生,再到思如泉涌、争相分享,一头一尾都那么美好,然而前者有如烟花般绚烂而短暂,后者如星空般耀眼而坚定。
我们给了“让客户说好”的场域,让客户说好,不是让他们表达一句感恩、一句感谢、一句“辛苦了”、一句“有收获”,这种课堂上学员之间源源不断的涌现启发,迫不及待的分享喜悦,胜过一切给培训人的刻意的评价,这种“好”,才是我想要的好。
03
纵向对比法的原理是什么?
我们为什么会这么做?我认为原理有二——
请思考:为啥让学员训前自行解决问题?
这是引发学员的兴趣,为对比埋伏笔。对于高段位员工,我们安排他学习一门课程,他的兴趣未必很高,但如果是让他去解决一个业务问题,这会让学员产生兴趣,也为后面的对比立一个靶子。
请思考:学员训前写不出方案怎么办?
1.0版方案成色不重要,体验才重要。
首先,我们给出的阅读材料和方案模板,都是给学员提供了初级武器装备,他们写1.0版方案时并不是赤手空拳,而且学员在没学之前也在每天解决问题,没有你的方法,他一样有他的方法;
其次,让学员在训前自行体验方法论的微型流程,到课堂里再跟老师体验完整流程,这两次体验的前后对比,对于一个人在认知层面的帮助很大。试想,常规的培训是什么样的,是课堂学完之后学员回到工作岗位自己去实践,如果没有导师提供反馈,学员是无从知道自己使用学到的方法与原来有什么区别,也看不到他有哪些决策习惯,所以我们把这个过程前置,让对比的动作发生在课堂中。
类似的,战略解码、创新思维、案例萃取等等这种讲方法论的课程,都可以考虑采用纵向对比法。
不过这里提一个难点,并不是所有乙方供应商都愿意这样配合,这里边细分析起来各有各的原因:
一方面,提供训前学习材料是额外的工作量,如果再涉及录制视频或者开直播就是更大的工作量,这是一个顾虑;
另一方面,有些是甚至老牌版权课程供应商也会顾虑的,如果之前没有这样操作过,他们无法预估效果,怕对比效果不好。一般来说线上自学效果也不会很理想,贸然尝试怕砸了招牌,他们更愿意提供比较非常熟悉的标准化的操作。
但是沟通下来之后我发现对于自家方法论研究非常透彻,而且思想开放的供应商还是非常愿意接受的,这一点大家可以自行测试。
04
我知道你的担心:获得感竟然可以比出来?
你会不会有一个担心:如果学员的前后两个版本的方案没有差别,也就是说他学完了方法论后没有找到改进的点。这要怎么办?
我们不排除会出现这种情况,就像大家上体育课选修篮球课,不用老师教,不论你之前会不会打篮球,只要你手里拿到球,你就会拍两下,还拔起来会投个篮。更何况,你这个班里可能就有高手在,他平时打得就很好,也来报名了。
同理,学员在不学习你提供的方法论之前,就会解决问题了,千万不要自鸣得意,觉得其他人只会蛮干,你的方法论出现之前,他们就是解决问题的高手。
不过这不妨碍我们通过方法论提供价值,拿上面的案例来说——
一来,提供系统方法论和案例,有助于学员提升解决问题的效率,摸着石头过河的日子,哪天能摸到就是一个焦虑点,既是组织的焦虑,也是学员的焦虑;
二来,纵向对比学习,比的是两个层面的问题。第一个层面是学员对比前后有没有改进空间,这是业务难题本身,是冰山上的部分,对学员解决问题是短暂而表层的影响;第二个层面是在策略、价值观、动机方面他有哪些新的发现,这是冰山下的部分,对学员解决问题有长远而深刻的影响。
说到这,你应该了解我想说的了,学员有可能在方案层面没有任何改进,不过如果课程够靓,在自我认知层面,他必有新的发现,一定要挖到这里,获得感,就是这么比出来的。
打篮球,拼到最后,拼的不是球技,是对自我和对世界的认知。
来源:培训杂志
作者:易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