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经验萃取、课程设计、项目运营,培训人都能侃侃而谈,但是要想将这些与知识相关的工作做精,做细做专业,实属不易。
1、知识的四大类
根据《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中的阐述,知识被分为四类——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元认知知识。
■ 事实性知识定义
布卢姆将其定义为“通晓一门学科或解决其中问题所必须了解的基本要素”,更多的是信息,一般处在较低的抽象水平上。
比如说,银行开门时间、“鲁”是山东的简称……这些都是信息、要素,抽象水平很低。事实性知识不具备迁移性。
■ 概念性知识定义
布卢姆将分类和类别、原理原则以及理论模型结构等知识,统称为概念性知识,我们将其细分为“概念”和“原理”两大类。
“概念”是从事实的基础上抽象出来的。例如中国的首都是北京,俄罗斯的首都是莫斯科,全世界有近200个国家,我们要了解这些事实性知识就得记住近200个国家的首都。但在此基础上,可以抽象出首都这个概念——首都就是一个国家的政治中心和中央政府所在地。有了这个概念之后,就可以判断一个城市是不是某个国家的首都。事实没有迁移性,而概念有迁移性。
“原理”是具有普遍意义的最基本的规律或道理,例如杠杆原理、勾股定律、供求规律等。此外,像一些理论模型,如进化论等,我们也将其归类为原理这个大类中。
■ 程序性知识定义
“程序性知识”对应的是“如何做”的知识,包括做某事的方法、探究的方法,以及使用技能、算法技术和方法的准则。例如客户联系的流程、访谈技巧、判断使用某一方法预估企业成本是否可行的准则等。
■ 元认知知识定义
元认知知识是关于认知的知识。认知是人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是对自己认知和思考过程进行的思考。元认知知识包括策略性知识、对认知任务的知识以及关于自我的知识。
在培训工作中,无论是经验萃取、课程设计还是项目设计等,主要聚焦于具体的工作任务的知识,更多在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三大类中,关于一般认知的知识以及关于自我认知的意识和知识,即元认知知识涉及较少,也很难萃取和培训,我们在本文暂且不涉及。
将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扩展开,我们就将知识分成了4大类:信息、概念、原理和工具。
明确知识的分类后,我们就可以在更细的颗粒度探讨教学设计、经验萃取和项目设计了。
2、知识分类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不同类型的知识,具有不同的特征,相应的教法也不同。下沉到知识这一颗粒度去思考教学设计,可以为我们提供很多思考。
■ 信息类知识讲授
这类知识一般要求记忆,通常会比较单调、枯燥,想要让学员牢牢记住,培训师就要想方设法加入趣味性,可以添加一些容易记忆的元素,还可以通过视觉化辅助记忆。
■ 概念性知识讲授
概念性知识是从事实性知识中抽象出来的(如首都这个概念),其特征就是比较抽象,学员理解会有难度,还容易理解不一致。
培训师在对概念性知识进行教学时,要将抽象概念具象化,比如通过举例子、类比、比喻等方式,有时一个例子还不够,还要举多个例子;不仅要举多个例子,还要举出不同性质的例子,以避免学员认知偏差。
比如,讲解“病毒”这一概念时,培训师可以举一些例子,同时也要举细菌的例子来让大家对病毒的特征理解得更清晰。
■ 原理类知识讲授
原理与概念有相同的特征,即抽象,同时,原理有一定的情境,即在不同的情况下有不同的使用方式。相比于概念,原理的迁移性更强。
我们以“新冠肺炎病毒是如何传播”的这一原理讲解为例——
我们只是知道“全球爆发新冠病毒疫情”这条信息知识,其实没什么用。理解什么是新冠病毒这条概念知识,丰富了知识库,让我们更博学,这其实也没太大用处。但是了解病毒是怎么传播的这条原理,用处就大了,这能帮助我们有效避免被传染。
在针对原理教学的时候,将其具象化的同时,最好要让学员能通过归纳法,先体验再提炼,发现相应的原理后培训师再总结的方式,而非简单地通过演绎法直接教学。
例如,相比于直接告诉学员,“如果存在接触、飞沫、气溶胶,那么新冠病毒就传播了”这条原理,通过多个例子来示证,让学员理解的演绎法,运用归纳法,尝试着给学员一些素材和案例,让学员自己归纳出新冠病毒传播的途径,然后培训师再总结示证,效果更好。
当然,归纳法也有局限。归纳法用时较长,培训师要让学员充分投入到讨论中,否则效果较差,培训师可酌情考虑。
■ 工具类知识讲授
程序性知识统称为工具类,这是我们在培训中经常碰到的类型,比如沟通五步法、教学设计9步法等,一般都要达到应用的程度,多演示、多练习是王道。
同时,这些程序性知识背后可能有许多规则、制度、需要注意的关键点,这些关键点需要达到记忆的程度,那增加趣味性,辅助学员记忆就是培训师需要考虑进去的。
例如,针对如何防止病毒传播,有很多需要关注的点,口罩如何戴,场所如何消杀,有很多步骤需要记忆,用口诀的方式朗朗上口。同时,还要不断练习,形成习惯,这些工具都不是简单讲解就可以的。
3、知识分类在知识萃取中的应用
做经验萃取或者学习路径图时,我们通过工作任务分析法确定了需要做知识萃取的关键动作,或者通过访谈等其他形式明确了萃取主题,后续萃取过程中就可以以信息、概念、原理、工具为维度,做相应的知识萃取和分类。
萃取的时候可能主要以具体“如何做”为主,但在后续整理的过程中,可以以四大分类为维度梳理。
以某银行的客户经理做厅堂微沙龙营销为例——
新手一般直接介绍银行产品,而老手则会先引起关注,再引出产品,后挖掘客户,建立联系。
针对每个步骤,有相应的方法论,也有相应的原则,同时要做好这些步骤,需要了解一定的信息,掌握相关概念。
根据知识的分类梳理,可以让我们的萃取更完整,同时也为后续的课程开发奠定基础。
4、知识分类在项目设计中的应用
考虑问题细化到知识分类这一颗粒度,还有助于我们做学习项目设计。
例如,疫情带来的线上与线下融合的问题:哪些内容可以线上化,采用自学的方式,哪些内容必须采用线下教学?从知识分类的角度分析,就能迎刃而解。
◎表示可以有,但实际上起不了太大作用
我们将知识分类与布卢姆的认知过程维度结合,信息类知识一般达到了解/记忆的程度即可,而概念、原理、工具类,最基础的是要理解,而非简单记忆,原理、工具类的更是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去应用。
那对于一次培训,哪些内容可以通过线上或者自学的方式,哪些最好要线下教学呢?
答案显而易见:对于记忆信息类,以及理解概念、原理、工具这一层次,可以通过线上的方式来分享,辅助相关测试确保达标,而对于原理、工具等应用甚至更高层次的目标,可以放到线下培训,现场进行练习和反馈,毕竟,涉及到讨论、演练、反馈等动作,线下效果要远远优于线上。
经验萃取、教学设计、项目设计……当我们尝试着从知识分类这一更细的颗粒度去分析,从底层逻辑向上延伸,可以将各项知识工作做得更扎实,更专业。
作者:李珍
来源:培训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