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企业培训人开始不断探索新的学习方式,以求组织和员工在后疫情时代里获得成长的支持。
不少培训人可能在实践中会面对一群风格迥异的学员,怎样既保证他们的学习效果,又能让培训被组织认可?我们推荐学习产品体验经理的思维方式,探索用户体验地图应用法。
用户体验地图:用户体验地图解答的是什么问题呢?就是以用户的视角来规划产品。用一个用户使用的路径,把你的产品再画一遍,描述用户一开始怎么进入每一点,怎么体验到最后以及怎么离开的。总而言之,从开始进入你的服务道结束的完整体验,就是用户体验地图。
具体来说,就是从组织和学员(用户)视角,重新梳理学习方式,为他们量身定制“用户体验地图”(见图表1),使其学习敏捷而高效。
图表1 用户体验地图
一、巧用产品思路、提升学习体验
如果把组织内训看作一个学习产品,那么,除了新人培训外,企业内部培训应该算作一个“存量”市场。
越大的组织会开展越多培训项目,导致大量重要又紧急的培训内容占用了员工本就不多的可支配时间,如果一股脑摆在员工面前,只会让他们心生抗拒。
即使是经过精心挑选、打造的内容,倘若学习方式并不便利,也无法激发员工的学习动力。
因此,我们转变了思路,用设计产品的方式设计培训,不仅关注“学员学到了什么”,更关注“学员怎么学习”。
这样一来,参与培训的负担感降低了,而参与学习的自由感增加了,学员都愿意持续学习,以获得他人的认同。
从设计者和使用者视角看待同一个流程,可能会得到不同的结论,如学习项目、培训方案、前台接待流程……
设计前台接待流程:
为了解决前台拥堵的问题,我们需要设计一套前台接待流程,具体情景为:
一个家长带孩子来到早教中心,在前台家长需要完成的动作有:给孩子换鞋、给孩子贴名字贴、前台签到、自己换鞋、手消毒、进入教室。如果遇上冬天、下雨天,衣服、雨伞、婴儿车更是一团杂乱。
当时,我联想到了我们的培训项目,负责培训的同学花了很多脑力和体力调研、访谈、设计、授课,还开展了大量的运营工作。
但是学员仍然出席不积极、参与不积极、反应不积极。学员抱怨没时间,学员老板抱怨没效果。
现在想来,问题在于我们是从家长/管理员视角设计的,我们以为的流程环节是为了让我们管理起来“不出错”,缺乏了站在用户视角的思考。
我们需要以用户视角规划产品,增强用户体验。除了解决培训设计的难题,用户体验地图也能协助培训人从学员视角找到创新点,在一次次复盘中更新培训理念,完善培训方法。
我们常说,学习是一件“反人性”的事,只依赖学员自发的意愿是行不通的。
那么,如何让员工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得良好的受训体验,愿意投入精力高效产出?
通过用户体验地图,设计培训路径和环节,简化学员学习的门槛,减少原来繁琐流程带来的不舒适感,让受训过程变得丝滑有趣,最大限度地迎合学员日常工作习惯。
二、先识别再测试、明确学员目标和行为
定制学员用户体验地图的初始阶段,我们强调以学员视角体验产品,把“目标”“行为”(见图表2)梳理清楚。
图表2 制定目标,判断行为
之所以这样做,一方面是因为常规的调研、问卷和访谈不能对所有情况奏效;另一方面,我们希望能全面分析学员的学习需求,保证培训的有效性。
首先,把自己当成学员,从学员的角度体验整个培训过程,设置各个阶段中学员要完成的事项即目标。
其次,基于既定目标,设想如果学员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进行哪些动作或经历哪些过程。这些动作或过程可能是线性发生的,也可能按时间发生或者循环、往返发生。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步需要我们具备对组织、业务、学员的深度理解,才能识别哪种路径会帮助学员完成任务。
最后,测试准确率。为了减少主观判断,在梳理完毕学员的目标和行为,完成地图的打样后,我们建议找学员反向测试。
以体验进化营为例,该项目为期三个月,以线上教学、社会实践、社群运营等方式完成人才的选拔和赋能。
过程中,我们找到两个学员,这两个学员分别代表社群积极份子和社群沉默份子,又被称为“积极羊”和“消极羊”。前者一般乐于参加培训活动,会在社群积极反馈,后者往往缺乏学习动力,需要被人督促。
积极羊:有典型积极行为的学员,如第一个点赞、积极互动等;
消极羊:有典型被动行为的学员,如需多次提醒才能按时完成任务、要被督促才会互动等。
通过拆解他们的行为来验证我们的判断,找到可能被忽视的细节,改进已绘制的行为路径图。
三、厘清学员触点、画出情绪曲线
学员与培训“第一次接触”后,便开始了学习体验。我们要尽可能找到影响学员参与度、出席率、学习积极性、学习反馈的重要触点,画出情绪曲线。
触点是一种综合的感受,可能是我们的海报风格“戳中”了他,也有可能是培训的slogan(标语)让他产生了共鸣,抑或是我们推出的学习内容精准关联他的需求。
总而言之,根据学员的受训全程,罗列出每位学员的每一个关键触点十分重要。其中,我们可以把学员的受训全程大致分为:
1.报名阶段(看到课程信息—报名—转发课程信息)
2.等待课程阶段(入课程群—课程预告)
3.正式参与课程阶段(课程开场—主要内容学习—练习—总结&回顾)
4.课程结束&推荐阶段(推荐同事—报名下一次课程)
接下来,根据已有触点,我们可以试着画出学员在每个阶段的情绪曲线。
在体验进化营中,我们会统计每个触点发生时学员的情绪,有计划地调整学习方式降低学员的畏难情绪,或者通过社群活动增加学员对培训的期待值,让他们能获得全感官的学习体验(见图表3)。
图表3 触点与情绪曲线相呼应
该项目中,我们曾以周为单位,在学习社群中形成了“预告—直播—回放—分享/总结—积分榜”整套流程,帮学员度过学习瓶颈期,保证社群每周的活跃度稳定在30%~35%,保持学员的情绪高点。
另外,我们还尝试观察培训外的同事,收集他们在各个触点下的真实情绪和想法,以减少情绪曲线的偏差。
四、归纳痛点、转化为机会点
“MOT”——关键时刻,是影响学员获得培训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梳理学员行为、目标和观察情绪曲线,我们可以整理出每个阶段的痛点,思考痛点背后的原因,设想是否可以通过安排课程、改进运营等措施提升学员的培训体验。
因此,痛点也可以理解为机会点。
如何精准识别痛点呢?这里我们可以借鉴“体验的峰终定律”,分析线条走向的峰谷值。
体验的峰终定律:这条定律基于我们潜意识总结体验的特点:用户对一项事务的体验之后,所能记住的就只是在峰(高峰)和终(结束)时的体验,而在过程中好与不好体验的比重、体验时间的长短,对记忆的影响不多。这里的峰与终就是所谓的关键时刻MOT
在体验进化营项目中,我们分析情绪曲线的最高点(见图表4),思考如何为它多做一点事情,将它推到极致。
图表4 锁定峰谷值,分析问题和方法
比如邀请学员上级录制寄语,让学员获得满足感、邀请神秘嘉宾发放大礼包等。
同时,我们也不能错过情绪曲线的最低点,需要思考能否把其他体验值高的步骤,分摊一部分功能到谷值,均衡体验情感。
为了更快达到这一目的,培训人还可以重点关注所有可能产生触点的设计,有意识地体现培训方式便利性、学习时间弹性、不催学等优势,保证学员全程积极投入和产出,最终提高培训成效。
作者:莫娜
来源:培训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