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质增效历来是制造业企业确保行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作为智能制造领军企业,海尔智家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尔智家”)提质增效一直在路上。从数字化升级,到互联工厂,再到灯塔工厂,海尔智家一步一个台阶,在不断演进、迭代的过程中,以人的价值为优先,在模式、技术、生态创新上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突破。目前,无论是拥有的灯塔工厂数量,还是在工信部公示的2022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企业中,海尔智家均位列行业榜首。
在此背景下,海尔智家供应链的提效目标,由“推动制造本身精益提效”,升级为“全价值链成本最优”,即通过智造技术创新,数字化运营驱动,实现真正的数字化转型,为企业贡献利润。围绕这一战略目标,2023年海尔智家HR部门发出“全面转型,事前算赢,活而不乱”的号召,致力于打通组织、人才和机制,全面持续提升组织效能。根据“组织效率=人才×效能”这一公式,我们在在具体落实时从五大维度出发——组织规划、人才梯队、绩效体系、激励机制、士气效率。其中,在人才梯队维度,海尔智家供应链人才发展平台致力于通过打造管理转型引领能力、智造技术引领能力和全员精益提效能力,建立敏捷高效的人才梯队,助力组织全价值链精益。
01
培育管理人才引领思维 助推终端提效
提效目标在制造终端的落地,首先需要管理人员具备引领性的管理思维,因此,工厂总经理这类人群是关键。对于管理人才梯队赋能,我们紧密围绕战略目标与业务需求,设计了一系列提质增效相关的主题内容,例如,“精益价值流——提效机会改善”“供应链沙盘——全流程提效”“小微全面经营——成本意识提升”等,并在培训过程中,综合运用多种策略,提升培训成效。
案例分析实操,化解管理痛点
每场主题赋能,我们都会从专业知识导入,切入实际样板项目进行案例分析和思维提升,然后再结合实际业务痛点需求完善落地方案。比如,2023年4月开展的“星耀—在岗小微主精益价值流改善”主题培训中,首先从小微管理、生产流程等维度出发,透过管理数据,发现提效机会点;之后,引领团队共创,输出了6个精益价值流改善方案,并形成链群团队,监督方案落地实施。实际案例分析学习并实操的过程,不仅让管理者掌握了价值流分析工具,也提升了全价值链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战演练模拟,提高应用能力
通过实战演练和模拟,让管理者亲身体验降本提效的过程,可以打破传统管理思维,提高他们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能力。“非财全面经营”主题集训,便是采用沙盘模拟形式,让各工厂管理者扮演CEO、CFO、CMO等关键角色,通过商战模拟和产研销全流程运营体验,帮助他们树立成本、财务、全面经营思维,明确自身角色定位,熟练掌握运“赢”管理方法。
专家分享和标杆交流,开拓管理思维
数字化转型提效是大势所趋。面对数字化改革大潮,我们会邀请专家进行前沿知识讲座分享,组织学员到标杆企业跨界交流,为工厂经营管理者提供行业最佳实践案例,帮助他们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和技术创新,开拓经营管理思路。前沿知识讲座方面,我们邀请了供应链各领域专家进行主题分享,截至目前,累计举办51期互联工厂大讲堂;跨界交流方面,组织学员前往汽车、3C等行业标杆企业交流,与外部专家交流互动,促进知识共享和学习。
持续跟进辅导,落实培训成效
培训结束不是终点。每期主题赋能后,人才发展平台会持续跟进工厂管理者在提质增效方面的行动学习课题及落地进展情况,并在必要时刻提供资源支持和教练辅导,最终生成学员成长追踪动态看板。这不仅能直观呈现学员整体发展情况,还能为其后期能力提升提供方向参考。
学员成长追踪动态看板与目标学员画像
通过以上针对性、全方位的赋能举措,工厂管理者及后备梯队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管理转型,最终助力集团提效目标在制造终端落地。
02
打造一流工程师队伍 实现智造技术引领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提升专业人才梯队创新能力,可以有效改善人才结构,破解技术顽症,创造专业价值,助力企业整体高质量转型提效升级。于海尔智家而言,一流的工程师队伍,是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转型的核心竞争力。针对这一类人才,我们主要通过搭建赋能平台或专项,强化其智造技术引领能力。
领军人才:课题攻关破顽症
针对智造科创领军人才,我们建立了课题攻关技术研究中心,并以此为载体,采用“深度”与“广度”两度赋能的方式,为领军人才提供行业领先的技术资源支持。
具体而言,围绕业务痛点和顽症创建课题,协同外部院校、企业、专家、政府,联合内部大数据研究中心、数智化互联工厂、实训中心、线上培训平台以及研发、采购、制造等内部链群,打造多方共赢生态圈,共同助力领军人才进行课题攻关。最终,研究中心会产出攻关课题的解决方案、行业创新标杆模式,以及国家认证的一流专业人才库。通过这一赋能平台,公司突破了诸多“卡脖子”技术难题,进而挖掘出新的利润蓝海,进一步提升了智能制造核心竞争力。
课题攻关技术研究及产出
高潜人才:培养专项助成长
公司的智造科创高潜人才主要通过校招方式引入。我们为其精心打造了智造技术研发工程师发展项目(MEDP),致力于培育出具有全流程思维和战略高度的智造技术后备力量,为智造科创人才提供新鲜血液。
该项目主要采用“体验式文化融入+全产业线历练+智造精准赋能+项目实践”的赋能方式,聚焦智能制造超前技术研发,全面支持保障高潜人才加速成长,并计划用5~8年时间培养输出引领智能制造的智造专家。我们一方面通过一系列的课程学习,让高潜人才完成角色转变,从思维意识上进行整体的转化升级,践行企业文化,坚定智造信心;另一方面,采用学练结合的方式,让学员做中学,学中做,帮助高潜人才实现快速的智造经验积累和科技成果创新。
智造技术研发工程师发展项目(MEDP)培养计划
基础工程师:行动学习促双赢
海尔智家供应链拥有强大的核心基础类工程师队伍,他们负责常规化推动基础技术的实践落地及提效省人。针对这类人群,我们创建了“ADD TO”行动学习模型,以训战结合的方式,共创攻坚。这一学习方式,有赋能、有实践、有成果,截止目前,共计输出1572个解决案例,促动了人才专业能力和业务提效的双赢。
TIP “ADD TO”行动学习模型
ADD TO行动学习模型,以业绩产出为导向,以“增值”行动学习为主线,以学习线、实践线和成果线为辅,构成“一主三辅”整个模型。
“增值”行动学习主线:围绕业务顽症,通过痛点分析、方案设计、实践应用、效果评估、跟踪运营5大步骤,以行动学习的方式提升解决顽症能力。
学习线:主要是结合主线各环节所需专业知识、技能方法,匹配线上学习、线下学习、链群交互、导师辅导等学习资源,多样化方式学习。
实践线:学员参与主线行动学习后,结合样板项目,在本岗位进行复制推广。
成果线:基于样板模式和实践推广,沉淀模式手册、案例,再上传到学习平台,形成相关顽症问题解决的案例库。
ADD TO行动学习模型
03
全员精益赋能 人人提效增值
为实现全员精益能力提升,助力降本增效战略目标的达成,我们做了大量研究,包括丰田的精益屋,丹纳赫商业系统DBS(Danaher Business System),这些都是行业内著名的精益体系。之后,我们结合战略目标及自身实际情况,致力于通过打造精益文化、构建精益能力矩阵、精益赋能三步走,实现全员精益提效。
打造精益文化
提质增效的第一步是打造精益文化。结合集团精益战略,从总装精益、工厂精益、全价值链精益,再到目前全价值链极致制造模式,我们提出了一个主张:全员精益创新,人人提效增值。这一主张又可以细化为能力主张和管理主张。能力主张是指对每个岗位明确精益能力标准,并在任职资格体系中增加全员精益的能力维度。管理主张则是指对全员精益能力进行常态化管理,包括赋能、认证以及年度动态管理等。
构建能力矩阵
为具体细化落实两大主张,我们围绕加工效率、全工序平衡效率、价值流效率、管理效率等四大纬度,细化出13个精益能力模块,包含4个精益知识类能力模块,9个精益技能类能力模块。如今,不管是专业工程师,还是经营管理者,每个岗位序列都有了相应的精益能力等级要求,形成了全员精益能力矩阵。
“全员精益”能力体系13个精益能力模块
精益赋能三步走
构建起精益文化和能力矩阵之后,全员虽形成提效意识,但行动方面仍缺少具体的创新改善能力支持和资源体系支撑。于是,我们推出了全员精益赋能三阶段规划,通过三步走,循序渐进地提升全员精益能力。
全员精益赋能“三步走”规划
统一精益创新思想 赋能第一步,我们推出了精益大讲堂。通过“互联网工厂大讲堂”线上平台进行全员直播,从精益思想、标准作业、线平衡改善、精益物流、价值流效率六大维度,一月一主题赋能全员,共开展21讲,统一了思想,统一了氛围,让全员体系化地认知到各种精益提效管理方法。
两个维度沉淀模式 之后,我们从两大维度出发展开精准赋能。一是站在专业工程师的角度,创新赋能方式,以“链群帮赢+以赛促学”的形式,提升精益赋能效果。链群帮赢,即根据不同专业层级工程师的能力找差结果,进行策略精准赋能。比如核心场景化实践演练、线下主题集训、线上自学等,最终再进行年度效果评估、认证。以赛促学,是以项目学员为触点,通过举办精益知识竞赛、精益创新提效竞赛,检验精益创新效果,同时输出优秀学员继续参与行业精益大赛,提升在行业的精益竞争力。二是立于经营管理者角度,以“精益班组长”项目为试点,按精益能力矩阵定制化赋能。两个维度赋能之后,我们会进行经验总结,打磨沉淀出可复制推广的模式。
N个岗位全覆盖 前两步完成之后,我们会将以上模式在经营型和专业型所有人员中全员铺开,实现全员精益赋能,人人提效增值。
从“精益制造”到“智能制造”,当前的制造行业正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但无论如何,科技创新无疑是赢得未来的关键。另外,也正如海尔集团创始人张瑞敏所说,人的价值最大化,是一个永恒的目标。因此,未来我们在探索研发更多创新技术的同时,更要加大科创人才培养,并通过有效机制催化个人能力为组织能力,为企业发展聚势赋能。
来源 | 《培训》杂志
文 | 李瑞友 姬 涛 苗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