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核心组成部分,是衡量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持续演进,中国制造业在国际舞台上日益崭露头角,长期稳居全球制造业之领先地位。然而,这一光辉背后,我们也必须直面「大而不强」、「全而不精」的现实隐患。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与助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重 构,国际竞争更趋激烈,中国制造业必须高举高质量、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旗帜,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在新一轮全球格局重塑中,勇敢迈向变革之路。
在制造业转型变革之路中,几个领域的迅猛发展尤为引人注目。它们的兴起和发展将为中国制造业带来新的增长动力,同时也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
1.能源危机和气候变化等问题日益凸显,新能源与新能源车行业迅速崛起,成为引领未来发展的关键领域。
2.半导体作为现代信息技术产业的核心,赋予了智能设备感知、计算和通信的能力,成为智能制造的的重要基石。
3.全球化、「一带一路」倡议为全球合作提供广阔平台,也为新能源、新能源车和半导体产业开拓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促进了新的产品标准的确立,为中国制造业在新一轮竞争中抢占先机创造了有利条件。
4.在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和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传统制造业面临着转型升级的挑战与机遇。
中国制造业趋势展望
制造业是大国脊梁,是综合国力的标志,科技创新的主战场,也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中国制造业总体规模占全球1/3,已连续14年保持全球第一,形成了世界规模最大、门类最齐全、体系最完整、国际竞争力较强的发展优势。但「大而不强」、「全而不精」问题仍然突出,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势在必行。
与此同时,由于地缘政治与国际贸易挑战,走出去、向外布局以扩充市场份额、降低地缘政治带来的风险是大势所趋。展望2024年,整个中国制造业在历经千帆,并经历了经济与全球环境的摇摆后,未来的发展之路正变得越来越清晰。
趋势一:逆全球化大背景下的全球化新模式
在过去的两三年里,出海成为了诸多制造企业的战略关键词。「双循环发展格局」,「一带一路」、「区域全面伙伴关系协定」等政策支持,鼓 励中国企业借助自身优势,开展高附加值,高水平的海外拓展。
2023年,中国汽车出口491万辆,同比增长57.9%,首次跃居全球第一。兼具技术先发优势和生产成本优势的新能源汽车是中国企业的出海先驱,也是借助国内更早熟的市场环境,培育结构性技术优势,继而出海开拓的一个范本。至此,中国制造业开始初步揭开逆全球化大背景下的全球化新模式。
逆全球化大背景下的全球化新模式,不仅包含面向海外市场的销售,也需要中国制造业构建全球制造基地,实现本地化或区域化的生产、研发与供应链体系,从而缩短供应链,规避国际贸易壁垒和政治风险,提高海外经营的灵活性和效率。
趋势二:AI和数字化赋能的「价值创造型降本增效」
每当全球经济衰退或放缓的时代,降本增效始终是伴随着经营压力而来的商业主旋律。然而一边是开源与创新的紧迫性,一边又是降本与削减的重压。近年来,不少企业都在这两项步调不那么兼容的举措下步履维艰。
然而随着数字化转型进程的持续深入,数字化正在组织的生产、采购、营销等多个环节提 供了富有创新 性的降本增效方案,并以此来替代单纯的成本削减。我们也观察到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开始努力借助生成式AI和数字化赋能,走出一条「价值创造型降本增效」的新路径。
根据IDC最新发布的《IDC FutureScape:全球制造业2024预测——中国启示》,到2025年,45%的中国头部制造商将IT系统与生成式AI集成,从而将效率提高5%。到2028年,30%的中国头部制造商将使用整合了主要供应商和客户数字孪生能力的供应链编排工具,将供应链响应速度提高20%。
趋势三:客户侧低碳需求觉醒,减碳商业土壤日渐成熟
相较于过去市场主要聚焦于产品和成本评估,现今的全球客户对供应链的ESG审核日益严格,对碳减排的要求不断提升。因而低碳与减碳开始正式加入到商业决策之中,并成为重要决策标准和竞争优势。与此同时,伴随全国全行业双碳目标落实,越来越多的龙头企业开始通过降碳提升品牌价值。
根据国际能源署预测,中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在2027年可能会超过煤电,成为最大的电力来源。在过去的12年中,光伏产业发展得到快速发展,光伏发电成本下降90%,储能成本下降85%。中国新能源进入「平价时代」,也从供给侧为企业的永续发展战略提供可行性,让低碳、减碳的商业土壤日渐成熟。
趋势四:产业结构调整再提速,扮演中国制造变革加速器
发改委会同相关部门,于2024年初修订发布了《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24 年本)》。通过鼓励、限制和淘汰产业目录,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持续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推动质量提升和品牌建设,不断引领产业向中高端跃升。确立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动产业技术变革和优化升级,加快推广应用智能制造新技术,推动制造业产业模式转变。鼓励绿色技术创新和绿色环保产业发展,推进重点领域节能降碳和绿色转型。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
可以预见,在《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指引下,中国制造业的结构调整将会进一步提速。而这种产业结构调整既影响着制造业各个细分行业的兴衰与发展,也将加快整个中国制造业,在各大关键趋势轨道上变革与前行的速度。
使命与挑战并存—四大趋势下中国制造的组织与人才课题
课题一:提升企业全球经营成熟度
制造业的全球化新模式不仅是面向海外市场的产品销售,也需要中国制造业构建本地化或区域化的生产、研发与供应链体系。这种全球化新模式从本质上讲,就是一种工业化能力的输出。这种工业化能力一部分由本国的早熟市场所培育,另一部分则迫切需要企业在出海同时构建起相对成熟的全球经营能力。
中国制造业过去在国内市场和全球市场的表现告诉我们,制造企业可以因为自己特有的优势在国内市场占据一席之地。然而在进入全球市场时,很容易遭遇木桶原理。因为某一业务环节的短板,而给企业的全球经营带来风险。
课题二:打造关键业务环节的人才竞争力
战略的关键在于取舍,而取舍的关键又在于将优势资源聚集在最有战略意义的战场。企业的人才战略与业务战略一样符合这些规律。
从制造业的发展趋势来看,有一些关键的业务环节(如全球营销、全球供应链、数字化转型、柔性化生产等)将会在未来一段时间里影响企业的发展成效。企业需要在这些关键业务环节确立并重点补强关键岗位,通过关键岗位专业能力和人才竞争力的提升,打通这些关键业务环节的运转,进而在业务挑战和市场竞争中赢得先机。
课题三:以成长型人才赋能组织适应力
从大趋势中不难看出,未来的制造业需要在变化中前行,在不确定性中创新,在逆境中学习。
这意味着中国制造企业需要打造善于适应变化、有韧劲的组织;也意味着组织需要更多成长型的人才。成长型人才在不确定环境下展现出的坚韧不拔、适应力、创新力和成长性,将反映在他们参与的每一项业务工作与决策之中,并将为组织自下而上地注入活力和适应力。
企业需要持续带有前瞻性地去发现组织内外的这些成长型人才,通过培养和激发这些人才的潜力,企业能够更好地适应变化、应对挑战、把握机遇,实现富有活力的发展。
来源:培训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