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目前的市场现状来看,多数公司的知识萃取项目,并没有真正的支持业务,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管理层不重视不参与;没有人真正地为持续沉淀岗位经验负责,培训中心推动一下,做一两次的知识萃取,开发一点点课程,距离业务需求差距很远;没有真正掌握知识萃取的核心方法论。
如何系统地改善这一问题呢?
这很考验培训经理对问题的理解、定位及对知识萃取技术路径的理解,接下来我们从知识萃取的技术路径视角,一起看一下如何让《知识萃取》项目落地。
技术路径维度
从整体上看,知识萃取的技术路径有三种:
第一条技术路径是:通过访谈的方法,挖掘出主题专家最佳实践背后的知识要素;
第二条技术路径是:工作坊模式,由知识萃取的导师,以工作坊的方式,带领业务专家进行知识萃取;
第三条技术路径是:主题专家将自己的经验,抽象出来,总结形成可复制的结构性知识、程序,然后教会给别人。
访谈法
有不少的培训经理,热衷学习此类的知识萃取的技术,觉得自己能够帮助业务部门萃取岗位技能。但是,访谈法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局限点是,培训经理访谈对象的工作任务既是简单的,而又复杂的。
举个例子来说:培训经理去访谈物业服务、客服服务技巧、初级销售技巧之类的主题是可以胜任的,是可以帮助被访谈者输出有价值的经验性知识的。
但是培训经理如果去访谈高级销售技巧、研发、生产、品牌、设计、测试等专业岗位,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在这里有个普遍的原则:访谈者,必须对被访谈者,有向下兼容的素质或者经历,否则访谈出来的东西基本上是皮毛,学习的价值与意义并不大,并且被访谈者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向访谈者说明一些基本的概念与认知,其ROI相对较低。
这种模式,搞不好就变成了外行指导内行的模式。
工作坊
工作坊的模式,目前是被用到的比较多的模式,这种模式是在导师的引导下,以小组为单位输出知识成果,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可以发挥团队的智慧,沉淀岗位经验,输出相应的课题,但是弊端也是非常明显:
一个任务的知识图谱,由多个专家输出,人效太低;
对工作坊及导师有依赖,工作坊的频次相对比较低,很难真正匹配到业务的动态需求;
多数业务问题,分布在多数的员工身上,工作坊输出的知识成果,覆盖面相对单一;
工作坊的时间比较短,问题会缺乏深度思考及论证的时间,仓促产生的结果,会影响知识萃取的质量。
因此,如果培训经理一旦选择了工作坊的路径,建设岗位知识体系,或者假设知识管理变成一头肥牛,推一下肥牛动一下,不去推动,知识体系建设的工作就会停滞,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问题。
独立法(知识图谱)
专家独立法,是指有一定业务经验的,所有知识型员工,在日常的工作中,独立地、动态地、持续地将业务经验,按照一定的方式总结为结构性知识。
只要知识型员工掌握了《岗位知识图谱》绘制的技术, 每个有经验的知识员工都可以持续地输出岗位经验,这是岗位知识体系建设及知识管理,最理想的状态。
(图1)
独立法最终能有效地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意愿问题
独立法的核心是为知识型员工,提供一套系统的,整理自己方法论的方法,这本身是知识型员工,非常感兴趣的话题。
同时知识型员工,可以利用《知识图谱》技术,将自己过去宝贵的经验,梳理成知识体系与方法论,这无疑本身就有较高的驱动力。
效率问题
知识型员工一旦掌握了这种方法,可以大幅度降低了访谈的时间成本,甚至是到了后期,专家只需要2个小时就能够构建或创造一个岗位的知识图谱,这对一个人及组织的价值都太大了。
质量问题
知识型员工可以从图1中的目标层进行拆解,直接到最底层,知识的深度是足够的,而不是泛泛而谈的流程型文件(没人愿意学这个东西的,更多的人愿意学习的是深层的知识)。
综上所说:如果一家公司真正的要内化岗位经验,做好知识萃取项目,选择合适的技术路径尤为重要,如果技术路径不对,最终费了很多的资源及时间,产出的结果却一般,更不要说培训支持业务与战略了。
来源:培训经理指南
作者:南哥n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