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发展通道,就是员工进入企业后发展的路径与方式,也就是“搭梯子”、“搭台阶”。通道既能为员工发展指明方向,激发其动机,促其持续向上发展,也能完成企业所需的能力建设,助推企业发展。
今天,主要为大家分享发展通道的设计方法、注意事项,以及通道设计中常见的误区。
职业发展通道的类型与意义
职业发展通道的三种类型:
职业发展通道有三种主要类型:单一通道,双通道和多通道,以单一通道最为常见。
过去,中小企业大部分以单一通道为主,也就是层层晋升成为领导者。随着近年来互联网行业的火热发展,互联网领域内职业发展双通道的流行,大家逐渐接受并学习模仿构建双通道,双通道模式逐渐发展。
单一通道具有一定的弊端。首先,单一通道会出现“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状况。想要晋升的员工只能有“当官”这唯一的出路,但事实上,部分人并不适合成为领导者。“好的运动员不一定是好教练”,单一通道会出现员工发展诉求与路径不匹配的情况。
部分企业在构建双通道外,还构建了“多通道”。也就是在构建了管理通道与专业技术通道外,增设了技能类通道。
公务员是“职务职级并行”的双通道模式,职级序列也是专业技术序列。
2.为什么做通道?为谁做通道?
倘若不明确制定职业发展通道的原因与对象,就会引发一系列误区。因此,这一问题是通道设计中的重点与难点。
双通道不是给管理人员、职能人员、操作人员设计的,而是给专业技术类人员设计的。双通道设计的起源与初心,就是为了激励专业技术类人才。对于企业来说,技术同样是第一生产力,能够带来竞争力与领先性,能够激活产品优势,提升市场地位。
技术能力不存在于纸面上、流程上,而存在于思想当中,是人的心智能力,需要人将其创意、能力显化到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里,凝聚到产品与服务当中。同时,该能力需要被激发调动,才能使其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因此,我们需要调动专业技术人才,开发其潜力,不断将自身能力变为组织能力。
由此,专业技术通道就是为了激发专业技术类人才而设计的,而不是为了职能人员或操作工人。该通道的激励,包括职业发展成就、物质利益体现等。
设计发展通道的初心,就是为了激励人才,并通过通道给予其需要的激励资源,如薪酬、名誉、地位等。
如何设计发展通道
开展岗位价值评估。
在设计发展通道时,首先需要开展岗位价值评估。很多企业在未开展评估的情况下就设计发展通道,往往会出现很多问题,例如某企业的生产制造以管理为主,并非精密产品的制造企业,但是其管理通道、专业技术通道、操作序列的上限是一样的,生产操作的天花板过高,会出现问题。
岗位价值评价是薪酬的基础。在职业发展通道中,开展岗位价值评价,首先需要浏览岗位设置清单,包括部门、岗位名称、在岗人数等信息,观察其设置合理与否,是否符合当下发展的需要。
其次,需要选择岗位评估工具,寻找影响岗位价值大小的影响因子并进行权重划分,再由高层、员工等组成评委会,依据每人的权重对每个岗位进行打分。此时的分值代表着其相对重要性,可以进行分值段位划分。最后,依据分值段位,形成岗位矩阵。
2.划分职类、职种。
职类与职种,在发展通道中,就是员工的发展道路。员工可以依据类别与路径,规划自身发展方向。其中,大类称为“职类”,小类称为“职种”。职类与职种的含义相似,就是某一类工作内容相似、对员工的能力要求相近的岗位的合集。
按照能力的相似性将岗位分为职种,其原因在于能够将发展通道内的岗位有条件地进行选择。例如与行政管理相近的岗位,可以包含行政管理、后勤、计划管理、档案管理等。当具备相应要求的员工入职后,可以从要求相近的岗位中进行选择,更大发挥员工的潜能,并且在岗位空缺时,可以优先从职种中的岗位进行调动。
职类的划分,可以依据企业中价值链的环节进行划分,例如依据研产销,可分为研发类职类、市场营销类职类、职能管理职类、生产职类、管理职类等。一个价值链的环节,其工作内容具有相似性,人的能力也能够进行迁移。在职类当中,可以进行细分,划为不同的职种、例如市场职种、销售职种等。需要注意的是,岗位是依照部门划分的,职种是按照能力划分的,职种的划分可以打破部门间的限制。
3.确定发展空间(职类、职种)。
发展空间,也就是赛道的长短。在这类岗位中,起步的级别与终止的级别分别在哪,也就是地平线在哪、天花板在哪。在发展通道中,颗粒度最小的是岗位的等级,也就是在打分过后的级别对应。最好能够将岗级与职级一一对应。例如岗级为6,职级也可以对应为6。
4.划分职层。
在职层划分中,管理层一般为3-4个,分为基础管理者、中层管理者、高层管理者。基础管理者,主要起到“手把手带动”的作用,中层管理者需要起到上传下达的桥梁作用,将公司的目标分解到部门,再把部门的目标分解到员工,再对大家进行激励、组织、调动,确保目标的实现。高层管理者,需要关注企业的未来与发展方向,进行战略规划与方向选择等。有时,当企业规模较大或需要进行人才梯队培养时,会在中层与高层中间设置总监层。
对于专业技术类,其内部层级为5-7个。包括初做者、有经验者、骨干(监督者)、专家(管理者)、资深专家(领导者)等。
纵观专业技术类员工的职业生涯,可以看到,初做者就是需要依据指令办事的阶段,需要在该阶段不断学习、积累经验;在成为有经验者后,可以脱离部分手把手的指导,进行专业技术的使用与流程较为完善的工作;在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后,会基于当前工作进行延展的思考与发展,逐渐将工作的思考由点变为线,并且能够对进行点状工作的员工进行指导。
从日常操作到制度设计,将小体系逐渐完善成为自身的经验能力,成为单位中的骨干(监督者);专家(管理者),即将前者的小体系转化为大体系,成为某一领域中掌握系统性知识、能够从线到面的专家;在专家由“术”的内化转向“道”的内化时,就能够成为某一领域的资深专家。
对于级别划分与称谓确定,可以结合岗位数量、任职人数、薪酬级别确定角色内级别,如初做者细分为专员一级、专员二级、专员三级。
5.划分职级。
为了细化员工发展通道,需要在职层之中划分职级。不同单位的职级数量不等,一般为三个左右,依据职位性质、员工数量、职业生涯长短等特性按公司需求进行划分。
“层”的变化为质变,“级”的变化为量变。由级到层的变化是角色的转变,一般来说,“层”的晋升需要考察与评审,“级”的晋升则不需要评审。一般来说,总体的职级8-12个为宜。
6.明确发展方式。
在通道构建完成后,需要绘制职业发展通道。绘制职业发展通道中,主要是跨通道的绘制,也就是根据各职种之间的工作职责和能力要求,绘制职业发展路径图,作为员工发展路径。
职业发展通道不是简单的路径规划,还需要明确各个通道之间的转化方式与职种之间的转化方式,也就是跨通道转换,需要确定转换关系、转换标准、转换目的等。
例如由研发到市场、由市场到研发的横向转化。若研发能够转向市场,但市场不能转向研发,就可以标注研发转向市场的单向通道。同时,可以标注转化难度,是容易转化或是不建议转化等等。如人力转化为行政,就是容易转化的类别,而人力转化为市场,就是需要一定个人特质的转化。对于职级的平移与否,可以综合客观要素与主观感受,进行艺术化的柔性处理。
7.明确任职资格标准。
转化的方式与转化的所需条件,需要依据任职资格标准进行。任职资格标准的明确,主要有以下五步。
第一,确定标准清单,明确量化为主或定性为主。量化,包括学历、工作年限、绩效、专业成果、科研成果等。另外,需要留部分定性指标,包括能力、态度、意愿等难以量化评价的部分。此外,需要明确是关注标准还是关注评审和推选。
需要注意的是,量化标准有很多种,如学历、专业等可以累计使用,但绩效只可使用一次,需要重新起步。例如,若周期为两年,就可以以两年的绩效为评价标准。但某些单位是积分制,将绩效转化为积分进行职级晋升,此时就可以累计使用。其他标准,如科研成果、专利、论文等,可以规定使用年限,防止“躺平”。
第二,确定标准内容框架,一般为行为标准、知识标准、能力标准、经验成果标准。
第三,任职资格标准开发七步法。主要内容为级别角色定义、划分业务行为域和行为模块、技能要求分析、知识要求分析、经验与专业成果分析、参考标准、套入和调整。
第四,任职资格标准套入。需要将现有任职资格标准进行套入,根据套入结果优化标准。
第五,建立任职资格标准管理体系。需要开展任职资格标准管理委员会、任职资格标准管理小组、任职资格标准管理体系等建设。
8.明确晋升程序及方法。
一般来说,中低层级的权限在于部门,高层级的权限在于公司或集团。从程序来说,包括申请、审核、初步测评、评议评审等。从方法来说,会控制晋升的名额与比例。主要有以下六步。
第一,任职资格等级标准公示与培训。
第二,确定任职资格等级总体结构。结合“人才规划与供应”模块中关于人才结构的表述。
第三,确定每年任职资格晋升与降级比例。要同公司业绩、部门业绩、个人业绩、总体结构、任职标准等因素综合结合。
第四,任职资格评审与认证。包括认证周期、认证组织、认证评委。
第五,任职资格认证流程。包括自评、申请审核、测试、评议、评审、颁证。方法有百分制、比例法等。
第六,任职资格等级调整,需要关注职级调整,如向上调整、向下调整,还需关注职级调整方法等。
发展通道设计中的一些误区
第一,为了照顾员工心理感受,应该把空间打开。
例如,行政管理的职种最高为六级,但是专业技术可以到十五级,这并不意味着行政管理可以做到十五级。在行政管理这一职种中,最高的级别就是六级。倘若需要向上发展,就需要换岗位,打开通道。但岗位的转化也需要满足所需条件,需要符合工作要求。因此,不应当照顾员工心理感受,而设置较高的级别上限。
第二,员工到了高职级了还是做原来的事情。
职级与薪酬是挂钩的,职级的提升会影响薪酬的发放。对于高职级的员工,一般不应当依据岗位职责做事,更需要承担部门中、公司中的公共性事项,例如人才培养、课程开发、知识标准化、建立知识库、公司内疑难问题的解决、新员工导师等等。可以通过签订专家协议、聘期协议、任期制等来实现。
总之,职级越高,承担的责任必须越大,解决的问题必须越难。倘若无法胜任,也需要采取降级措施。否则,当激励远远高于约束时,就会考虑激励的性价比,从而懈怠工作。
第三,专业技术序列的高职级员工和管理者一样,承担管理者的工作。
例如,某单位的技术序列为P序列。在员工位于P8、P9时,使其承担管理者的工作,也就是“通过别人拿结果”。此时,会模糊两序列之间的区别。构建双通道的前提,就是在管理通道的基础上,为了激励技术类专家而设计的。倘若高级技术专家参与管理,会出现冲突的状况。因此,需要区别两者的职责权限,使其和谐相处、取长补短,组成较好的部门班子。
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管理序列主要以人力管理为主,也就是“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例如规章制度、预算管理、人际的横向控制、考核与人事调配等。专业技术序列,是通过个人的能力做出贡献的,需要通过自身能力为组织贡献,层级越高其工作内容越难、责任越大,可以对低职级员工进行指导。
第四,员工要转换序列,不能降工资。
在员工转化序列后,职级与工资的平移并非理所当然,更应当是组织对个人的照料与关注。从客观要求来看,在转化序列后应当下降一级,当其在新的序列中展现出自身能力与价值后,可以进行升级。因此,当员工转变序列后职级与工资平移,就需要使其明确这一决策所包含的主观内涵。
第五,员工要尽可能快的晋升。
由于晋升与薪酬挂钩,考虑到薪酬增长的科学性,不应当使员工尽快晋升。职级的增长具有规律性,中低职级需要小步快走,高职级需要慢走,但每走一步都是大的跨越。
员工在职业生涯初期是非常容易流失的,需要对其及时地进行反馈。倘若共有十五个职级,一般来说,前六个职级的晋升是以年限为单位的,在未出现红线错误时,就应当及时晋升。但当步入骨干层及以上时,就不能以相同的方式进行升职了。
第六,不应该控制晋升的比例和名额。
倘若单位属于快速发展期,业绩出色、增长快速、机会较多时,就可以不加控制晋升的比例与名额。但作为成熟期的企业,就必须要控制相关的比例与名额。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成本因素,二是考虑到人才的结构,晋升过后一般无法降级。
晋升的比例与名额控制,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成本控制。可以由每年的工资增量中用于职级调整的调薪比例,对晋升名额进行反推,计算总名额,分配至各个部门。二是人才结构的划分,依据理想的人才结构,将人才对应的百分比进行设置。
来源:HR赋能工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