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制”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过去传统的师徒传承,到现代企业的在岗辅导,其核心理念始终一脉相承,即通过导师帮带、薪火相传,促进人才的快速成长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但随着导师制在新员工、高潜人才培训等项目中进一步广泛应用,一系列问题也相继浮出水面。
因此,在借鉴S-OJT(结构化在岗培训)、教练技术、引导技术等相关理论之后,我结合企业实践,提炼出导师需要掌握的两项核心辅导技术——“告知式辅导”和“启发式辅导”。
在这两种辅导技术的加持下,导师可以迅速且针对性地提高自身能力,最大程度地发挥教学价值。
1 告知式辅导: 高效传递岗位经验
导师制在实施过程中,主要会发生四种问题:一是整个辅导周期内的目标和规划不够明确,导师对于学员应该做什么、学什么仅有大致模糊的想法,无法给辅导活动提供清晰的指引;
二是就辅导内容而言,导师需要将工作思路、方法、经验传授给学员,但“讲清楚”比“自己做”更难,总是会出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状况;
三是导师缺乏有效的辅导技巧方法,比如符合认知规律的指导流程、激发能量的对话方式等,从而降低了辅导效率和质量;
四是辅导效果难评价,包括如何客观反映学员的进步、做好阶段性反馈调整等。这些问题叠加,导致辅导对象成长较慢甚至快速流失。
对此,告知式辅导是有效的解决途径。在告知式辅导的过程中,导师会从学员的岗位任务和能力要求出发,按照由易到难、急用先学的原则,系统、科学地规划辅导路径、辅导内容、考评要点,直接有效地传授知识和经验。
这一方式能确保学员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在最短时间内掌握岗位应知应会。告知式辅导主要涉及四个方面的理论内容。
制定计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缜密计划是高效执行的前提。在辅导活动中,制定辅导计划一方面可以帮助导师明确“教什么”,为后续辅导活动的展开提供方向指引,避免辅导工作的松散化和随机性;另一方面,也能使学员知道“学什么”,清晰各阶段的重点任务和学习方向,增强学习信心和动力。
萃取经验 对学员而言,工作中的显性知识(制度流程、操作规程、作业指导书等)相对容易获取,而隐性经验(关键点、易错点、小窍门、工具等)储存在业务专家头脑中,难以被直观地学习或模仿。因此,导师对学员所需的显性知识适当强调补充即可,关键还是分享隐性经验。
导师在经验萃取时,一般会结合过往的实践经历,对辅导计划中的辅导主题进行有深度、有结构的提炼和传承,减少学员摸索时间和试错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但实际上,导师不仅要将操作步骤和动作要领讲明白,让学员“know how(知道怎样做)”,更要详细说明背后原理和底层逻辑,让学员“know why(知道为什么)”,以确保对方“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在实际工作情境中做到触类旁通、灵活运用。
以“需求访谈”为辅导主题的经验提炼
实施辅导 这是指导师按照辅导计划,选择合适的辅导时机和地点,开展辅导活动。通常情况下,每次辅导只围绕一个特定的主题开展,辅导时间相对较短,而辅导地点往往是在实际工作场所或类似的地方(模拟仓、实训基地等)。
还需要注意,实施辅导是一个双向的互动过程,而不是单向的知识灌输。
评估效果 通过阶段性的评估,可以检验学员对于辅导主题的掌握情况,从而决定其是否能够通关升级、进入新的辅导阶段。常用的评估方法有内外部相关考试、行为观察、指标考核,分别用于检验学员是否“知道”“做到”“得到”。
2 启发式辅导: 发掘学员智慧潜能
对初学者或新员工而言,告知式辅导能够帮助他们掌握岗位所需知识技能,快速适岗。但随着学员能力提升,工作情景更加复杂多变,单纯运用告知式辅导可能会导致学员产生依赖心理或抵触情绪。在这种情况下,启发式辅导更为有效。 启发式辅导是指学员在工作场景中遇到某些具体问题时,导师采用提问、倾听等平等对话方式,引导学员洞悉问题本质、发掘问题根因、探寻有效的应对方案,促成问题解决和能力提升。
开展启发式辅导有两个前提,一是学员对相关问题已经具备一定的认知和经验,具备处理问题的基础能力或潜力,能够独立思考和表达;二是导师能够用心倾听、真诚沟通,可以通过提问和启发与学员建立起深厚的信任纽带。启发式辅导同样包括四种观点。
不同观点的核心
转换能量 这是启发式辅导的起点,也是一个首当其冲的难点。因为当学员面对疑难问题时,往往会陷于“我不要什么”或“这不是我的责任”的感性状态,很少理性思考“我想要什么”或“应该实现什么”。
此时,引导学员将感到困扰的现实问题转化为正向目标,将负能量转换为正能量是尤为必要的。只有这样,学员才能真正敞开心扉、坦诚沟通。
需要注意,不管是一个定量指标,还是一项定性成果,通过辅导想要达成的结果必须是明确的且经过双方共识。
盘点现状 盘点现状要从尊重和还原客观事实的角度出发,全面深入掌握问题涉及的相关信息,比如统计数据、发生的时间和频率、涉及的相关人员、采取的行动、出现的障碍和挑战、目前拥有的资源等。
通过对问题现状的全面盘点,使对话方向更加清晰、聚焦,洞察问题的影响因素或症结所在,从而为探索有效的方案提供依据。有时,在梳理现状的过程中甚至可以自然浮现出行动方案。
激发创意 为了找出能够有效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案、途径,导师和学员的角色定位和互动关系极为重要。
学员的角色应该是“贡献者”,自己主动思考、发挥创造力,找出尽可能多的有效备选方案;导师则需要扮演“引导者”的角色,避免直接向学员提供建议或答案,仅在对方出现思维停滞、对话形成僵局时,适当输入中立信息(参考资料、类似案例等),帮其拓宽思维和想象空间。
促进行动 与上一观点不同,激发创意注重的是思维拓展、智慧迸发,落实行动需要的是收敛聚焦、应用落地。
而且,在开展具体行动之前,必须先从诸多备选方案中比对、筛出当下可操作、容易出效果的一种,再去明确行动步骤、时间节点和所需资源或支持等。只有将解决方案转化为具体的行动计划,才可以便于落地执行,实现预期的目标。
3于实际场景中辅导 务必统合综效
在辅导实践中,告知式辅导和启发式辅导既有明显区分,也有必然联系。两者最大的区别点在于,告知式辅导中的岗位知识和经验属于导师,辅导的目标是将这些高价值的内容有效传递给学员;启发式辅导中的解决方案潜藏在学员身上,导师需要做的是激发学员内在的智慧和潜能,促使他们学会自己应对各类复杂问题。除此之外,两者在辅导对象、辅导主题、关注重点等方面也存在差异。
尽管如此,但两者也并非相互割裂、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交融、混合运用。具体表现为,导师在使用告知式辅导的过程中,可以适当采用穿插提问的方式,以达成激发兴趣、启发思考、强化认知的的目的。
同理,导师在开展启发式辅导时,若沟通出现瓶颈或发现学员仍存在认知盲区时,也可以通过直接告知的方式分享事实信息,帮助学员补齐能力短板,从而更顺畅地探索解决方案。
告知式辅导和启发式辅导只是理论指引,能够为在岗导师提供不同任务场景下的基本范式和框架,在实际辅导工作中,还需遵循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理念,灵活应用、持续改进,实现辅导效果最大化。
来源:培训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