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65981190
首页 企掌道培训平台 运营服务 AI智能陪练 面授及内容 课件定制 混合式学习 解决方案 培训+AI解决方案 零售行业解决方案 保险行业解决方案 新员工解决方案 销售人才解决方案 客户案例 免费体验 关于我们 关于思创 新闻中心 联系我们
公司新闻行业新闻
公司新闻行业新闻

新质生产力驱动下能源行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发布时间:2025/03/26 09:26:23   Click:

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究竟“新”在何处?企业又该如何提“质”?培训部门也应当有自己的解读。“新质生产力”概念提出以来,培训人是如何去理解和看待的?在日常的工作实践中,根据自身所在企业与行业的特点,培训人又重点开展了哪些符合新时代人才发展要求的调整呢?


01 赋能新时代产业工人 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指示精神,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和发展,为在新征程上推动我国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具决定性意义的因素,发展新质生产力,最关键的就是要发挥人才第一资源的作用。国网技术学院从赋能新时代产业工人的视角,大力开展专业人才培养,为新质生产力助力赋能。


建设工匠学院,提供“练兵沙场”


近年来,全国总工会牵头推动各级工会建设工匠学院,由工匠学院对职工开展职业教育培训,提升职工技术技能水平,重点聚焦培养高精尖缺人才和高技能人才、聚焦职工技术创新,努力建设成为职工技能素质提升、技术创新的基地和职工技术创新成果孵化、展示、交流转化的平台和载体。


在驻地主管单位的鼓励和支持下,2024年4月,国网技术学院率先挂牌山东省能源工匠学院,这是山东省内首家能源工匠学院,也是第一批获评成为全国总工会重点支持建设的工匠学院和省级工匠学院。工匠学院揭牌后,瞄准“全国一流水平、突出能源特色、展现行业品牌、服务企业发展”的国家级特色能源工匠学院建设目标,制定了“匠心育人·三年成长”的方案,按照基础建设年、提质登高年、创先争优年三大步骤,争取实现一年一大步,年年上台阶。


工匠学院还举办了“劳模工匠精神与新质生产力”主题宣讲,开展全省能源行业学习相关会议文件精神座谈会;组织全省能源行业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推进会议,进一步凸显工匠学院的作用;大力开展“1+5+N”能源行业工匠学院矩阵建设,从组织建设、工匠培育、文化氛围等方面进行示范带动,引领能源行业工匠学院高质量发展。


国网技术学院“1+5+N”学院矩阵

国网技术学院“1+5+N”学院矩阵


建设创新工作联盟,搭建“交流平台”


产业工人来自一线、服务一线,对企业发展面临的技术难题最有发言权,在日常生产中开展创新工作的动力最足,创新成果也能够最快反馈给企业生产经营。


开展专家创新工作室联盟建设是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一种有效形式。联盟是建立在各创新工作室开放、自愿、平等、互利、合作的基础上,以示范性创新工作室为骨干、以广大行业职工为根本的开放型联盟组织。建立创新工作室联盟,能够为成员单位搭建业务交流、创新支持、成果转化平台;方便各成员单位联合开展课题研究,攻坚技术难题,促进各成员单位人员互学互鉴互促,共同提升创新能力和水平。


例如,2024年国网技术学院牵头建设山东省能源行业劳模和工匠人才专家创新工作室联盟,积极为创新带头人搭建创新服务平台。学院牵头开展能源行业职工创新成果展示交流,组织山东省能源工匠创新成果展,在工匠研修班期间组织编印《匠心》《匠艺》等交流材料,组织调研学习劳模工匠精神展厅。除此之外,我们发挥服务职工创新龙头单位作用,承办全省能源行业全员创新竞赛复赛和全省能源职工创新创效成果竞赛评审,推动创新作用进一步凸显。


构建产业工人研修体系,提供“成才模型”


产业工人一般都对自身成长成才有着强烈的需求,但是在现实生产生活中,很多产业工人面临工作任务重、外部期待高、沟通压力大、自我突破难等发展困局,迫切需要在政治素养、职业技能、创新突破、代际传承等方面不断成长提升。


建设劳模工匠研修体系,立足打造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产业工人队伍的总要求,将助力劳模工匠持续进步不断提升,同时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形成让劳模身边再出劳模、工匠身边再出工匠的生动局面。


例如,近年来国网技术学院大力构建“1+N”劳模工匠研修体系,围绕劳模工匠展馆这一主阵地,建设好N个专业分阵地,顺利建成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先锋课堂,夯实线下实体学院、线上劳模学院两个平台,形成育人育才“选、用、评、育、励、推”的全环节育人模式,助力员工成长成才。除此以外,近年来还先后邀请劳模工匠典型为基层劳模工匠和产业工人授课,发挥了大师典型示范带动作用。


造就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宏大产业工人队伍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然要求。党中央、国务院2024年专门下发《关于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对提高劳动者工作素质,全面打造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提出明确要求。各单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走向深入,更好发挥产业工人队伍在赋能新质生产力中的主力军作用。


02 聚焦新质生产力 培育航天强军人才 


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新质生产力”已成为推动各行业变革与升级的关键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系列论述,科学阐释了新时代生产力的科学发展规律,为指导中国航天把握新机遇、开辟新领域、制胜新赛道提供了行动指南。作为航天企业的培训从业者,深入理解并积极将新质生产力理念有机融入培训工作,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与担当。


以人才撬动技术创新与产业融合


技术创新是变革的关键力量。中国航天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质生产力的“新”首先体现在技术的重大突破上,例如大量的可重复使用火箭试验和发射需求形成趋势,新型复合材料的应用使航天器结构更加坚固和轻量化,量子通信技术在航天通信领域的探索有望带来信息传输的质的飞跃。这些技术的跨越式发展,不仅仅是单一技术的进步,更引发了从设计理念、制造工艺到应用模式的系统性变革,催生出全新的生产流程和作业方式。这是新质生产力在技术维度的鲜明特征。


产业融合是发展的新兴路径。航天产业与民用领域的界限日益模糊,航天领域新材料、新能源、新质动力、智能控制、新型通信、先进制造等前沿技术不断突破、交叉融合,正在加速培育大航天时代新形态、新模式,拓展了航天产业的发展空间与价值创造路径,形成了多产业协同发展的新生态,这种融合打破产业壁垒,创造新生态与增长点。


而人才资源是发展的核心要素。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范式下,航天人才不仅需要深厚的专业技术知识,更要具备跨学科思维、系统思维、创新能力、数字素养以及快速适应新技术变革的学习能力。航天人才培养模式也从传统专业技能的精深化,向复合型、创新型人才转变。


航天行业培训工作之“新思路”


新质生产力带来人才发展新需求,航天行业的趋势变革也自然而然地带来了航天人才培训工作的新面貌和新思考。


培训内容创新,前沿与融合共进


在传统课程基础上,航天二院天剑中心近年来增设了人工智能、量子技术、智能制造等前沿专题课程,旨在提升员工技术视野广度。通过与科研院所、行业名企、军方用户等加强合作交流,我们注重邀请专家开展讲座与实践课程,加强参访研学力度以及跨学科融合教学,帮助学员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复杂航天工程问题的能力,培养自主创新能力与技术攻坚意识,培育适应产业融合发展趋势的复合型人才队伍。


教学方法革新,面授与体验结合


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有助于提升培训效果和成果转化。我们积极推进数字化技术应用,打造沉浸式学习氛围,如利用VR、AR等技术,构建高度逼真的模拟仿真平台,可以让学员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实践操作和技能训练,提升操作技能熟练度,也降低了成本风险。我们充分发挥线上学习平台优势,打破时空限制,促进员工之间的知识共享和技术交流。同时,我们还开展基于项目的行动学习工作坊,模拟典型项目场景,锻炼学员沟通协作、问题解决与创新实践能力。


人才评估更新,考核与激励并行


建立全面、科学的人才评估体系是关键。作为培训从业者,我们应该主动摒弃传统考核模式,不断细化、构建以技术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为核心的综合评估体系。在实际工作中,需要通过项目成果验收、技术方案评审、实践操作考核等多种形式,全面评估学员在真实工作场景下的能力表现,对表现优异的学员给予表彰和奖励,并将其创新成果纳入个人职业发展档案,将作为晋升、评优的重要依据。同时,基于考核测评出现的问题短板,将作为后续培训学习的依据,形成以评促学、促发展的良好生态,激发员工提升自身素质的内在动力。


在航天强国建设的征程中,航天二院天剑人才发展中心将紧密围绕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和强军首责的神圣使命,以创新思维与务实举措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培育出一批批具备前沿技术视野、创新实践能力与团队协作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为航天事业蓬勃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作者:叶飞 《培训》杂志特约通讯官、国网技术学院培训师;田其哲 《培训》杂志特约通讯官、航天二院天剑人才发展中心培训主管

来源:《培训》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