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65981190
首页 企掌道培训平台 运营服务 AI智能陪练 面授及内容 课件定制 混合式学习 解决方案 培训+AI解决方案 零售行业解决方案 保险行业解决方案 新员工解决方案 销售人才解决方案 客户案例 免费体验 关于我们 关于思创 新闻中心 联系我们
公司新闻行业新闻
公司新闻行业新闻

企业如何构建新时代产业工人培养体系?

发布时间:2025/04/07 09:32:55   Click: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产业工人和技术工人队伍建设工作。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改革方案》”),首次就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进行了专门谋划和部署。2024年10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颁布,在“建设”的基础上提出了“深化建设”的更高要求。不仅如此,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多次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召开座谈会、给有关单位回信等,高度评价产业工人的重要地位,为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企业作为落实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主体,在这一系统工程中,应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主动投身于改革浪潮,精心培育新时代产业工人,并助推他们实现从“工”到“匠”的蜕变。以此,为企业自身发展及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构筑起强大的人才“基本盘”。


01 从“建设”到“深化” 激活企业主体作用


时隔七年,两大中央政策由“建设”迈向“深化建设”新阶段,展现了国家对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以及对这一关键领域持续推进的决心。


“深化建设”,指明方向


透过两份政策内容,我们可以看到国家从“建设”到“深化建设”产业工人队伍的递进脉络。


《改革方案》明确提出,要把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作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和基础保障,并围绕加强和改进产业工人队伍思想政治建设、构建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运用互联网促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创新产业工人发展制度、强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支撑保障等5个方面,提出25条改革举措。《意见》则旨在推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走深走实,提出了强化思想政治引领、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完善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健全职业发展体系、维护劳动经济权益、搭建建功立业平台等九大维度意见。


显然,二者都强调了构建和完善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的重要性。但《意见》中更为细致的规划及用语表达,诸如“完善”“健全”“主人翁”“幸福感”等,更说明了国家对于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持续深化和不断完善,同时为相关各方具体落实建设改革指明了方向。


进一步激活企业主体作用


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工会、有关部门、行业协会、各类企业、广大产业工人等共同协作,发挥各自力量,推进改革向纵深发展。


其中,各类企业作为经济建设的中坚力量,也是参与并落实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主体。对此,《意见》中明确给出了发挥企业作用、落实企业培养产业工人责任的若干具体举措。


进一步地,2025年1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八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推动技能强企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要进一步激活各类企业技能人才培养主体作用,并给出了更为详细的意见内容。这涵盖了打造产教评技能生态链、大力推行中国特色学徒制、支持企业数字人才培育、完善企业技能人才工资分配制度等九个方面。


一系列政策举措不仅体现了国家对企业在产业工人培养中主体地位的高度认可,更通过政策引导和支持,鼓励企业加大技能人才培养投入,促进职工增技、技能增收和企业增效。


02 从“工”到“匠” 打造产业工人培育之路


伴随着国家对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不断推进,企业积极响应并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以全方位实践,倾力打造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培育之路。


体系化培养,推动产业工人全面发展


经研究发现,从2017年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启动以来,众多企业迅速推进了相关改革政策的落地执行。尤其是经过多年实践之后,多数企业尤其是大型国有企业,已在产业工人培养领域构建起体系化、规范化的培养模式。本期专题报道的企业案例中,诸如中国海油、中国铁建装备、南方电网及厦门烟草等,均从各自特色出发,构建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培育体系。


与此同时,这些企业还通过健全完善技能人才薪酬分配制度,提高产业工人的地位和待遇;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完善管理机制、扩建实训基地、加大资金投入等策略,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与发展构筑了坚实的支撑体系。日渐完善、体系化的培育体系,激发了产业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推动了产业工人队伍的全面发展。这可以说是企业发挥其主体作用的最佳写照。


从“工”到“匠”,夯实高素质人才队伍


广大产业工人是行业企业发展的基石,而大国工匠等高技能人才培养,则能充分发挥其带头示范作用,对整个产业工人队伍素质的提高以及创造性激发,都能形成一种正向激励。


当前,不少企业采取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举措。他们或加强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职工创新工作室等多维度平台建设,搭建起技艺传承的桥梁;或举办工匠创新交流盛会与高端论坛,通过智慧碰撞激发工匠人才创新潜能;抑或广泛开展工匠事迹宣传活动,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劳模精神。产业工人从“工”到“匠”的蜕变,进一步夯实了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的根基。


03 能力重塑 “智能工人”成为必然


自2017年启动以来,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全国技能劳动者超过2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超过6000万人,成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毫无疑问,产业工人队伍正迎来发展机遇期。


但我们必须认识到,两大政策文件颁布的时代背景已截然不同。虽然仅时隔七年,但当下智能技术的发展及迭代速度已远超乎想象。从ChatGPT的横空出世,到国内大模型市场掀起百模大战,再到近期DeepSeek的崛起。智能化技术在重塑了数以百计行业格局的同时,也打破了无数行业劳动者的固有认知,对其工作模式和能力需求结构带来前所未有的变革和挑战。


科学家普遍预计,智能技术将代替当前人类的绝大部分工作。在这种情况下,技能工人尤其是一线从事既定动作的产业工人,未来还会存在吗?产业工人技能培养是否还有意义?


对此,广汽传祺战略研究委员会专家姚波从两个层面进行了深入分析。第一,那些只会单纯依赖指令完成既定动作的技能工人,无疑面临着被取代的风险。


第二,工厂仍然是需要技能工人的,但他们的角色和内涵会发生根本性变化。他们不能再简单地被称为“工人”,而是从操作者转变为管理指挥机器人的人员,更应该被称为“数字工程师”,不仅需要高超的技能水平,还要承担起监管与伦理责任。这时,他们也就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技能工人,而是新时代的高技能人员。


姚波认为,未来的一线工人(数字工程师)将成为生产系统的“守护者” 、技术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以及创新生态的参与者。相应地,他们的必备技能将发生重塑。在硬技能方面,他们需具备数字工具驾驭能力、数据语言开发能力、先进设备维护能力;软技能方面,要能够掌握系统化问题解决能力、敏捷学习能力和人机交互设计思维。此外,还需具备复合型知识结构,包括跨学科知识融合、技术预见能力、AI伦理意识,及人本服务思维等新型职业素养。


针对这些“智能工人”的培养,企业或许可以通过充分利用AI技术并强化网络型实战学习,如问题众创社区、敏捷攻关小组、技能银行(变现)制度等,同时实施新时代激励机制以激发人才潜能与创新活力,包括技能溢价薪酬、创新成果转化分成、技能资产证券化等方式。


总之,AI时代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需要构建“能力重塑—生态化培养—价值共享”的闭环体系,释放其创新潜能,最终实现从“人力成本”到“人力资本”的价值跃迁。



作者:《培训》杂志

来源:《培训》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