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65981190
首页 企掌道培训平台 运营服务 AI智能陪练 面授及内容 课件定制 混合式培训 解决方案 培训+AI解决方案 零售行业解决方案 保险行业解决方案 新员工解决方案 销售人才解决方案 客户案例 免费体验 关于我们 关于思创 新闻中心 联系我们
公司新闻行业新闻
公司新闻行业新闻

企业创新人才培养如何驱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发布时间:2025/07/01 13:33:55   Click:

以人才为支点,撬动新时代川渝发展新篇章,使区域战略地位更加彰显。“举足轻重”,是习近平总书记对西部地区在全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中重要作用的高度概括。长期以来,西部大开发作为国家层面的重大战略部署,始终处于持续深化推进之中。


2024年,总书记在重庆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专题座谈会,强调要一以贯之抓好党中央推动西部大开发政策举措的贯彻落实。之后,中央和国家层面先后审议出台《进一步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若干政策措施》《西部地区鼓励类产业目录(2025年本)》。西部地区再次站在时代风口。


作为西部大开发的“核心增长极”,川渝地区依托“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战略定位,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国家政策强力赋能,产业升级加速推进,创新资源持续汇聚,使这里成为人才、资本、技术等要素流动的“新洼地”。在这一进程中,川渝企业主动把握发展契机,通过优化人才战略布局、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企业自身发展与区域经济腾飞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与智力支撑,成功打造了区域发展的“川渝样本”。


一、“一极一源”重塑人才需求格局


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中,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被定位为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即“一极一源”。这一战略定位深刻重塑了川渝地区的人才需求格局。


产业升级,人才需求激增


产业发展是川渝地区人才需求旺盛的核心驱动力。自2020年国家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以来,该地区经济实力大幅提升。2024年,双城经济圈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7193亿元,被誉为中国经济“第四极”。在产业体系上,两地共建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先进材料、特色消费品四大万亿元级的产业集群。此外,大量传统产业智能化升级,诸多战略性新兴产业日益壮大,由此催生了两地对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人才需求的爆发式增长。


根据2023年底两地共同出台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急需紧缺人才目录》显示,川渝地区围绕智能装备、汽车整车研发设计、特色轻工、生物药、大数据等十大重点领域,共梳理出1458个急需紧缺岗位。目前,两地急需紧缺岗位已超4000个。可以发现,目录指出成渝地区人才需求旺盛的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该地区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人才供给结构性矛盾的现实问题。


政策赋能,机遇与挑战并存


国家战略支撑与地方政策加码,为川渝地区人才发展带来了极大红利。《规划纲要》明确提出,突出双城引领,强化双圈互动,赋予川渝“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川渝两地政府积极响应,制定了一系列配套政策,为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两地人社部门签署合作协议,在合力推进就业、社保、人才、劳动关系等人社公共服务“四大体系”建设中同向发力。此外,两地还实施了“蓉漂计划”“英才计划”“塔尖计划”等一系列硬核人才政策,加快了优秀人才集聚。成都连续六年获评“中国最佳引才城市”,连续两年获评“中国最佳促进就业城市”。


但实际上,受地理位置、经济水平、产业结构等多因素的影响,川渝地区人才结构问题值得关注,高层次人才数量与长三角、京津冀等东部地区差距较大。多位业内专家对此进行了深入分析。海博智业副总经理、奇绩云科总经理张震浩以多方数据分析指出,川渝地区内部人才造血不足、过度依赖政策吸引外部人才。光辉国际全球高级合伙人殷敏则根据其丰富的项目咨询经验指出:川渝地区相较于传统的人才高地城市,吸引行业顶尖专家和高端管理人才有一定挑战,且在管理人才培养机制方面,川渝地区整体仍处于发展完善阶段。


二、创新培养释放人才强大动能


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与川渝地区经济发展的双重推动下,川渝企业正处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节点。作为用人主体,川渝企业高度重视人才发展工作。它们既着眼长远布局,又紧扣当下业务需求,不断尝试创新培养模式,使人才活力充分迸发。


管理模式创新,让组织更敏捷


在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中,传统的组织管理架构、理念往往显得僵化,且在人才培养方面难免竞争力不足。川渝企业没有坐以待毙,而是主动变革,在组织架构和人才管理上大胆创新。它们通过灵活整合资源、优化配置,真正提升企业人才发展部门的育人价值。


蜀道集团党校的“五块牌子,一套人马”机制颇具特色,既服务内部人才培养,还作为省国资委党校为整个区域人才发展赋能。中铁二院则创新性打造了“五链”联动体系,从政策到服务全方位发力,为轨道交通行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专业人才。这些创新实践不仅提升了人才质量,更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占得先机。


定位关键人才,打造成长闭环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对于正值关键发展阶段的川渝企业而言更是如此。经分析发现,在区域政策红利与行业竞争日趋白热化之下,当地企业展现出敏锐的洞察力:它们结合自身战略布局与业务发展,精准锁定关键人才,量身定制培养方案,构建起系统化的人才培养体系。


比如东方电机紧盯项目管理人才,支撑企业高效订单交付能力;泸州老窖则锚定三支关键人才梯队,精准发力;西南证券更是把培训资源集中在青年专业金融人才培养上。为提升培养实效,各企业纷纷采取定目标、建模型、明路径等方式,将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搭建系统化培养体系,推动关键人才能力不断进阶。


三、优化人才生态迎接未来挑战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在川渝这片热土上,人才确已成为区域经济腾飞和企业创新突破的核心引擎。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深入推进,两地正瞄准新赛道、新领域加强协作,共育人工智能、低空经济、商业航天、核技术应用等未来产业,人才需求也更为迫切。


面对现有人才结构短板与未来产业需求等挑战,川渝地区更加需要围绕“引才、育才、留才”全周期优化人才生态,做好人才引育和服务保障工作。目前,部分领军企业已率先展开探索:有的通过“校企合作+分支机构”双轮驱动,平衡高端引进与本土培养;有的构建管理、专业人才双轨体系,实现人才梯队的科学配置。这些实践为区域人才生态优化提供了宝贵经验。


而殷敏指出,人才问题本质是系统工程,两地各部门需要协同发力,在战略布局、组织优化、人才建设、文化塑造四个维度共同推进。在战略布局上,川渝地区要强化产业链协同,依托传统优势产业基础,整合产业链以增强区域整体竞争力;组织优化方面,要紧贴组织战略需求提升运营效率,强化专业分工与高效协同,适应复杂市场变化;人才建设上,精准引进与系统培养需要并重,完善人才全周期的管理机制,同时,通过校企合作培育本土人才,优化人才结构,合理配置各层级人才比例。此外,文化塑造亦不可忽视,规模企业需强化文化整合,创新型企业要培育包容文化,出海企业则应提升跨文化管理能力。


站在新的时代风口,川渝地区需要以更开放的姿态优化人才生态,让人才这个“第一资源”真正成为撬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战略支点,进而使西部地区在国家战略布局中的“举足轻重”地位更加彰显。




作者:《培训》杂志

来源:《培训》杂志

上一篇:深度解析:培训领域四大绩效改进模型及其应用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