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奋的是因为大脑无时无刻不在做各种各样的思维活动,甚至在睡梦中也没有停止。
懒惰的是,大脑不喜欢做复杂性的思考,比如做复杂性的计算、思考棘手问题的解决方案、反思性复盘等。
大脑总是希望快速得出结论,能够不假思索地解决问题
作为思维活动的集中地,人类的大脑其实很疲惫。如果没有对大脑的思维活动做有效的管理,人的思维过程就变得杂乱无章而特别耗费能量,俗称叫做“胡思乱想”。
我在长期从事经验萃取的工作中,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
经验萃取其实就是对大脑思维系统的一种梳理和重构的过程。通过梳理和重构大脑的思维系统,让我们在解决某个问题时,形成一套高效的思维模型和快速的反应模式,从而提高做事的效率和效果。
从大脑的角度,经验萃取和经验的分享复制的过程,其实就是三个步骤:
第一步:解放大脑——>第二步:重构大脑——>第三步:复制大脑>
01 解放大脑
为什么说经验萃取是解放大脑呢?
比如说,在付出很多努力达成了一个目标以后,大脑中充满了对这件事的记忆。如果没有进行记忆的加工整理,留下有用的部分,去除无效的部分,时间长了以后,大脑就剩下了一些记忆碎片和当时的情绪体验。
打个比方来说,我曾经有一次成功减重8公斤,瘦回了大学时期的体重。当时觉得这种减肥方法真好,又不痛苦,又有效。当时我可能没想过自己有一天体重又会回到巅峰时刻,所以没有做好经验的沉淀。
果然生完孩子以后,我的体重又创造了新历史。我冥思苦想也没办法把当时的记忆拼贴完整。关键是我也找不到那个教我减肥方法的老师了。于是我又开始了重新摸索的过程。是不是感觉好浪费时间?又非常地郁闷?经验如果只停留在记忆中,就很难被保存下来。
人的大脑思维过程可以分成四个阶段:
1感知-2联想-3评估-4决策
面对一件新的事物,我们通常要先通过感知来收集信息、判断是什么,然后通过联想在大脑里寻找能解决问题的相关记忆,构思几种解决方案,评估是否可行,最后决定采取行动的过程。
大脑反应模式有三种:
第一种,1-2-3-4模式。
面对一件新事物的时候,大脑的1234四个步骤全都用上,大脑思考就会很累,效率就不高。
第二种,从感知到提取策略再到处理1-2-4。
与上个步骤不同,这时候大脑可以快速判断问题是什么,需要用到什么经验,能做到快速提取大脑里储存的方法论,解决问题。
第三种,从感知到直接处理,1-4
这种模式就是一看就知道要做何反应,提取的过程几乎瞬间完成,基本上实现自动化的反应。
大脑学习的过程,就是把临时想策略的过程,逐渐转化成现有策略的半自动化过程,再把半自动化的过程转化为潜意识直接反应的自动化过程。
脑神经科学显示,遇到一个新问题的全新情境反应模式,要完成1-2-3-4的连续性思考,而且全靠前额叶完成。而1-2-4 的反应模式会激活顶叶。通过大量的练习后,一些现成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会转移到顶叶完成。至于1-4的反应模式根本不用大脑皮层,只需丘脑、小脑和基底神经配合就可以自动完成。所以我认为,总结和提炼方法技能的根本目的是解放前额叶。
专家做事的时候,前额叶很轻松,所以显得自在从容、游刃有余。而新手做事的时候,都没有现成的策略,都靠前额叶临时想办法,工作记忆区的负荷严重超载,所以显得手忙脚乱,捉襟见肘。(以上内容参考了田俊国老师《赋能领导力》)
工作中也是一样,如果没有经常做复盘的习惯,很可能就无法找到真正有效的做法,让自己持续做有效的动作。
经验萃取,提炼做某件事或解决问题的方法技能,是为了提高学习者在今后遇到类似情境时的反应能力,减少大脑的重复劳动。
经验萃取虽然听起来有点抽象,但却实实在在地是帮助我们解放大脑,尤其是前额叶可以减少大量重复性思维活动,把有限的注意力资源用去其他更加重要性的事情上。
02 重构大脑
那么经验萃取后的大脑,对于做某件事的反应模式就和之前产生了不同。
我举个小例子
我以前买高铁票特别容易买错日期。到了高铁站刷身份证时,我刷不出来,后来我发现买的是昨天的票。这下好了,我连改签都没法改。只好重新买票。这样的事情发生了两次,我就反思,我该怎么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
于是我就想,我最不会出错的买票模式应该是什么?先把日期确定好,再选地点和乘客,起码能够很大程度上减少误操作。
这以后买火车票,我先选好日期(天)、再选好地点(地),最后我再选人(人)。因为人是最不会搞错的。我还给自己编个口诀,叫做“天地人买票法”。这样我出门再买高铁票的时候,再也没有选错过时间了。
所以,这个过程就是我通过复盘和经验萃取,重构了我的大脑。在一件小事上,我通过经验萃取升级了大脑的操作系统,重构大脑。
原先是什么操作,可能是零散的、模糊的、错误的、复杂的;在复盘和萃取之后,留下有效的核心动作和最优路径。
再举个例子说,我在做完一个复杂项目之后,有个习惯,把每个项目资料做下系统的整理,然后提炼一个模型、写一篇文章、重新修订下项目方案、梳理一套可复制的项目资料包。这样再做类似项目的时候,我就有了一套更为成熟的方法论做支持。
这样,我再跟同类需求的客户沟通项目方案时,我就有了一套非常明晰的模型和流程指引,让项目成交变得更加轻松。这样就产生了非常好的知识复利。
原先,我是遇到问题,处理问题用A模式;升级以后我就用了A’。每升级一次,我的大脑思维系统就得到了重构和完善。
所以经验萃取,帮助你看清了达到成功的有效动作,识别因果规律的基础上,总结出一套可复制的模型、方法论、工具包,让你有一套拿来就能用的知识资产。这样练习多次以后,你就能够变成一套自动化的操作过程。
03 复制大脑
当自己沉淀出了一套有效的方法论,如何教会别人呢?
其实教会别人的过程,就是复制大脑的过程。把你自己萃取出来的这套方法论,装到别人的脑子里,让别人也能够和你一样快速高效的解决问题。
比如拿做菜来说,你实验了很多次以后,把某一道菜做成了精品,形成了一套稳定的、大多数情况下都适用的方法论。这时候你把它写成菜谱,那就可以传承复制了。
这时候结构良好的知识,进入到别人的大脑中,就减轻了对方再运用前额叶对这件事情的思考过程。对方可以更加轻松地套用你的经典配方和制作流程,就能够轻松复刻你的成功菜品。
由于你的知识结构良好,其他人不用重新发明菜谱,而是直接拿着菜谱去实验,大概率可以减少失败风险,避免从头摸索的时间浪费和资源浪费。
总结下,我觉得经验萃取和经验的分享复制,就是一种高效的大脑使用方法。
当我们学会把具体事件中的经验抽象成系统化的、可复制的知识,大脑的思维运作过程就变得有序而轻松,你完成工作的速度和效率就能够得到提高,你能够腾出更多的脑力(即前额叶)来思考如何做得更好。
如果你是一个带团队的人,你也能够学会将自己的经验转化成具体清晰的知识,输入到团队新人的大脑中,可以实现新人的批量复制。对于新手来说他们也减少了漫长的重复摸索的过程,缩短人员培养的周期,提高团队的胜任能力。
来源:培训江湖
作者:罗依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