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65981190
首页 企掌道学习平台 面授及内容 课件定制 混合式学习 运营服务 解决方案 培训+AI解决方案 零售行业解决方案 保险行业解决方案 新员工解决方案 销售人才解决方案 客户案例 免费体验 关于我们 关于思创 新闻中心 联系我们
公司新闻行业新闻
公司新闻行业新闻

掌握优秀的沟通方式、销售技巧留住财源和客源

发布时间:2023/11/10 15:04:57   Click:

相信许多人都有过类似的感觉,当我们进入一家服装店,看到一件心仪的衣服想试穿的时候,内心会不由自主地希望导购员最好不要过来。

 

因为这件衣服可能并不适合我们自己,如果导购员一直站在旁边,有些人开口说不想要了的时候,心里会有压力。

 

这种情况似乎并不在少数,本来笑脸相迎的导购员,在顾客拒绝为衣服买单之后,就收起了脸上的笑容,久而久之,这家店难免门庭冷落。

 

对于这种情况,其实在很久之前我们的祖先就留下了这样的一句俗语:“人无笑脸莫开店”。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句话其实还有下半句叫做“会打圆场自落台”。

 

相对于前半句来讲,后半句更详细地说明了商人该用怎样的方式来和顾客沟通。

 

生意人如果深刻理解了这两句话,能够在很多时候轻易地化解尴尬。



01 和气生财


从古至今商人在社会中一直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他们会满足客人的需要,促进货物的流通,提升经济的发展。

 

然而在古时商人的社会地位并不高,士农工商四个等级,商人是排在最末位的。

 

这是由当时的社会形态决定的,古时生产力低下,农事从业者可以保证向国家缴纳足够的粮食,只有大家都吃饱饭,社会才能安定。

 

而有些商人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后,不仅不回馈给社会,反倒挑唆起矛盾和纠纷。

 

因此社会对商人一直是打压的,希望大多数百姓还是安安分分地在家种田就好。

 

然而没有人会对赚钱的机会视而不见,商人既然选择了自己的谋生渠道,当然也会想尽办法提高自己的收入。

 

因此商人们也留下了许多经商的门道,甚至于后来还发展出晋商、徽商等知名的商帮,并且把特别的经商风格以及为人处世的道理流传下来。

 

“人无笑脸莫开店”就是其中之一,这句话非常好理解,开门迎客,无论来者是什么身份,都要笑脸相迎,和和气气地做生意。

 

毕竟顾客在多数情况下都有很多种选择,尤其在当代生产水平如此高的情况下,很多城市遍布商业街,各种五花八门的门店能够满足消费者所有需求。

 

试想一下,我们站在一条街上,眼前有两家紧挨着的奶茶店,一家店员笑着说欢迎光临,另一家店员对顾客视若无睹。

 

在不了解商品品质的情况下,大多数人应该都会选择服务态度更好的那一家。

 

对于这种快消品来说,购买过程可能也就三五分钟,但如果为此变得心情糟糕,那就是得不偿失的一件事。

 

现在很多店铺在招募员工的时候,都会进行服务培训,要求从顾客踏进门槛的那一刻到顾客离开,店员都要保证完美的服务质量。

 

因为有的店员很难让自己的笑容维持太久,他们对客人不够有耐心。

 

在顾客刚开始挑选商品的时候,店员可能还会兴致勃勃地讲解,而当客人始终找不到最合适的商品的时候,他们的耐心就要告罄了。

 

他们会觉得自己的时间被浪费掉,自己付出的努力没有得到任何回报,所以他们下意识地选择“及时止损”,转而寻找下一个消费者。

 

而此时被冷落在一边的顾客,难免会有些不快,兴许从此之后告别这家店铺。

 

当然很多人都愿意接待一些豪爽的顾客,对细节要求不高,合眼缘就直接付款,但这种人毕竟是少数。

 

多数人都更习惯货比三家、精挑细选,他们不仅想要得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商品,还希望自己能够享受这个购买的过程。

 

如果店员态度足够好的话,即使这一次没有选中合适的,下一次也会想着再过来看看,说不定还要叫上要好的朋友一起。

 

而那些脸色不佳的商人,损失掉的很有可能是多个潜在客户,长此以往,客源和财源都会悄悄溜走。

 

1699582123874171.jpg

 

02 打好圆场


维持好表面的笑容只是一个开始,在顾客购买的过程中,沟通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此时“会打圆场自落台”这句话的意义就显现出来。

 

商人开门迎客,每天都会遇到无数的人,他们可能来自五湖四海,处在不同的年龄段,思想认知也千差万别。

 

如何能快速地和每个顾客拉近距离,准确了解他们的喜好和需求,对于商人来说是一门必修课。

 

例如不同的人在挑选衣服时的态度也是不一样的,有的人会直接提出要求,希望店员能为自己引导一下,省去自己一个个翻找的时间。

 

这时候店员要迅速判断客人的身形,再回顾店里所有衣服的风格,找出合适码数,然后提供最周全的服务。

 

而有的人却喜欢自己挑选,他们没有明确的目标,能不能看到心仪的衣服“一切随缘”。

 

尤其是有“社交恐惧症”的部分人群,他们甚至希望店员把自己当成透明人就好,不必过来和自己搭话。

 

有着丰富经验的人在顾客进门后两三句话内就可以初步判断出来,如果对方不希望自己在周围推荐,此时最合适的做法就是:“那您先自己看看,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地方随时可以叫我。”

 

然后走到远一点的距离,为客人留出一定空间。

 

如果客人已经明确表示出不希望受到打扰,店员为了利益仍旧锲而不舍地跟在身后询问,客人当然也无法集中精力来挑选衣物,往往会大概扫一眼然后转身离开。

 

毕竟在当代成年人压力普遍比较大的情况下,很多人都更愿意按自己舒服的方式来购物,这对许多人来说就是一个缓解压力的方式。

 

如果在此时还要面临来自商家的压力,那么这就算不上是愉快的购物过程了。

 

几乎所有商家都遇到过喜欢纠结的客人,在几件商品之中摇摆不定,也就是我们俗称的“选择困难症”。

 

这种人一般希望自己花出去的每分钱都是有价值的,换来的商品可以得到充分利用。

 

商家的情商高低,在和这类客人沟通的过程中就会得到充分的展现。

 

当客人纠结于哪个款式更适合自己的时候,善于沟通的店员会首先夸赞客人的眼光,然后具体地告诉客人不同款式各自哪些优点,在客人身上呈现出了怎样不同的效果,最后给出自己的建议。

 

若是太过直接地表明“你穿这个不好看”,或者说“这个适合更高/更瘦的人”,就算帮助客人购买了更适合他的服饰,也难免让人觉得不快。

 

还有的时候,客人由于身形过于健壮或者过于瘦弱,穿着自己选中的衣服显得滑稽,会打圆场的商家就能及时化解这种尴尬。

 

他们会首先从衣服上挑出问题,比如说这件衣服设计的时候考虑得不周全,很多顾客来试过都觉得不合适。

 

或者说自己在进货的时候有失误,忘记查看货物的码数导致这件衣服码数不全,总之过错不能出现在客人身上。

 

这样多数客人就会顺着铺好的台阶走下来,然后再接受商家其他的推荐。

 

如果是那种追求购物体验的顾客,说不定还会因此阔绰出手,让商家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1699582196842398.jpg

 

03 人情往来


虽然这两句话都是由经商的人流传下来的,但是它的适用范围绝不仅限于商人。

 

大多数人即使不用开门迎客,也会因为工作学习等原因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人,也会需要和陌生人打交道。

 

即使我们不去追求完美的人际关系,不愿意在这种事上面花费太多精力,但是明白这两句话的含义后,也不至于给他人留下负面印象。

 

对于绝大部分人而言,面对第一次见到的陌生人,如果对方脸上挂着微笑,那么紧张感就会消退很多。

 

如果气氛合适的话,也会自然而然地聊起来,不会出现坐立不安的情况。

 

当你想快速和一个人展开话题,同时表现你友好的那一面,可以适当地称赞对方。

 

“您看起来很有气质”“这双鞋子我也看到过,非常适合您”“您皮肤这么白,穿这个颜色正好”

 

没有人会讨厌别人的夸赞,即使知道这只是一些沟通技巧。

 

在一些人数较多的场合中,大家都会去和那些看起来脾气温和、礼貌亲切的人坐在一起,毕竟谁也不想去碰一些软钉子。

 

当今社会是信息社会,也是人情社会,说不定就会因此发现双方的生活或者工作范围有交集,然后结识一个新朋友。

 

谁也无法预知自己将来会面临什么样的困难,同样也想象不到谁会给你提供帮助,所以多一个朋友总不是什么坏事。

 

然而不同的人气场不同,有些人似乎天生就合不来,此时就需要我们打好圆场,巧妙地化解这种尴尬。

 

例如在对一个人有初步了解后,也许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这个人恰好是我不喜欢的那类人。

 

但我们完全没有必要让对方知道这一点,只要知道自己不必和对方产生过多交集就可以了。

 

我们可以维持礼貌,然后尽量避免那些会让对方敏感的话题,只说一些无关痛痒的表面话就够了。

 

毕竟大家的成长轨迹都不同,我们没有办法在短时间内去明白一个人从前经历过什么,因为那件事情使得他现在形成了这样的三观。

 

所以我们不必去苛求别人,更不必试图改变别人。

 

讨厌一个人是非常简单的事情,但是学会尊重却要难得多,因此会发自内心尊重他人的人总显得如此珍贵。

 

当我们遇见一些说话好像特别圆滑,总是滴水不漏的人,没有必要去揣测对方包含着怎样的心思。

 

我们生命当中的过客太多,多数人都是萍水相逢,也许这样的人只是习惯于维持一个还不错的心情,不想和任何人产生冲突。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又何尝不算是一个人的善意呢?

 

而我们不妨也去试着这样做,比起放任沉默和尴尬在空气中传播,把微笑和好心情传递给身边每一个人也许更有意义呢。

 

结语


快速发展的世界,压力遍布的社会,我们在这样的生活中浸泡了太久后,似乎会无意识地失去一些东西。

 

可能是耐心,可能是兴趣,可能是微笑的频率。

 

因此我们需要时不时停下来看看,叩问自己的内心,我还是那个愿意追求快乐的我吗?

 

当我们能够维持良好心态,愿意与人为善时,会慢慢发现最大的受益者其实是自己。


来源 | 零售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