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的教学语境中,师生之间一个负责讲,一个负责听,更多的是“无效交互”。但只有无限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将话说到学员的心坎儿里去,知识才更能被学员吸收掌握。那么我们要如何在设计环节入手,更多地拉近学员与讲师的距离,触发更多的“有效互动”呢?以下是关于如何触发“有效互动”的讨论?
陈老师:
课前:让课程内容贴近学员,这是关键。
课中:内容对了、方向对了,接下来就要在形式上,比如从互动方式上激发学员参与,做到真正的人到心到,这样学员才能感受到有效交付。
课后:有效调研,了解进一步需求,和课程改善点,为进阶式学习做好铺垫,为下次的有效交互打好基础。
赖老师:
我认为想要更多触发互动,在课程设计方面,可以增加3点内容。
1)自我介绍:让学员认识今天的授课老师姓甚名谁,专业性如何。
2)授课语言:尽可能去用学员熟知的词汇和话术。
3)知识逻辑:要自己厘清清晰的知识脉络,确保学员跟着不走丢。
黄老师:
课前:了解学员需求、背景和期望等,才能更好做出符合学员的课程;课前动员和互动也很重要。
课中:多预留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互动环节,尤其是和学员工作相关的案例;学习形式争取多样化,不要仅仅局限于线下学习。
课后:后期跟踪和学习效果分享必不可少,做好社群管理,定期跟进,才能为下一次培训做好准备。
袁老师:
1)共识目标与期望:确保学员和讲师都明确了解学习目标、课程内容和预期成果,有助于同频共振。
2)引入互动元素:在课程设计中融入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互动环节,让学员积极参与其中。
3)还原真实场景:尽量将课程内容与学员的实际工作或生活场景相结合,让他们能够在熟悉的环境中学习和实践。
4)多使用社交媒体:学员可以在线上平台或社交媒体上提出问题、交流心得,用惯常的方式拉近互动。
朱老师:
课前:提前开展线上学习预热,包括欢迎仪式、学习组长的选拔、线上微课和线上直播课,激发热度,唤醒学习节奏。
课中:以学员的实际岗位环境技能需要,结合个人需求,设计互动教学模式,实现“讲—练—复”闭环;运用和熟悉贴近学员所处组织的语言和任务情景。
课后:在课程结束30天内组织线上或线下返学活动,邀请优秀内部专家答疑解惑,邀请优秀学员开展实践分享。
来源:培训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