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共有三个与培训相关的中心,员工培训中心在东莞,ICT的客户培训中心在杭州,云及IT的客户培训中心在贵阳。前一个中心主要面向内部员工,也是以前的华为大学;后两个对外服务,有盈利需求,独立核算和经营,可以理解为将培训作为商品来变现。
早在2013年,华为大学就提出了“华为训战”的理念,如今外部企业可以通过培训中心来学习和了解,甚至享受华为原厂所提供的训战服务。
据统计,在华为内部培训系统上,有超过两百万的注册学员,且均为客户。尤其是2023年,华为在全球大约开展了4万个培训班,如果按250个工作日来计算,平均每天约有160个班同时开课。如此大规模的培训量同时意味着,倘若培训效果不佳,将直接影响中心生存。因而,华为在培训中竭力寻找“如何实现价值”的解法。
对标作战场景
提高培训价值
如果从学习者的特征来看企业培训价值,可以总结出两种类型。一是宽口大碗式学习,像敞开的碗,类似儿童学习,学员都愿意学、愿意接受,并且学习动机单纯;二是窄口花瓶式学习,类似成年人的学习,学员只会接收有用的内容。
不同年龄段学习的特性
这说明,企业培训需要讲究功利性和实效性,二者缺一不可。当客户购买了培训产品,我们便需要思考培训是否能够以及如何为对方创造收益。
“仗怎么打,兵怎么练”
为了证明培训价值,华为遵循“仗怎么打,兵怎么练”的训战逻辑。其中,“仗怎么打”更为重要,因为“练兵”(培训)不是目的,“打仗”才是企业最后需要面对的问题。
基于此,华为又对“仗”进行了拆解,将其等同于学员所在的工作场景或任务挑战。那么,开展训战项目的路线应该是“针对挑战和问题进行场景化的设计,并设置阶段性任务”。
以华为为例,将整个训战分为了场景、训前、训中、训后、评估这5个模块。大多数培训可能更关注训中,保持“训前准备、教室参训、课后结束”的传统思想。
与此不同,华为引入了场景的部分,即瞄准作战场景,厘清客户或学员所处的工作环境以及所承担的岗位任务,在深度了解后设计还原教学场景;接着,考虑到在职培训时间不长,华为精简了认知类内容,并放在了训前模块。
学员需要在此时完成在线学习和测评,这也让学员提前进入学习状态;然后,训中的侧重点是作训和练习,安排学员进行场景化的实战,同时聆听一部分主题课程的精讲;完成演练后,导师再带领学员回到工作环境中操作;最后,对培训效果进行柯氏四级评估。
强化底层能力,夯实根基
经实践,这一训战流程可以较出色地实现既定目标,而根本原因是华为具有四项底层能力。
第一,场景化训战设计。华为在杭州和贵阳的培训中心共有200多个作训场景,可以构建出最领先、最热点的学习方案。
第二,敏捷化镜像环境。由于华为属于ICT技术类企业,两个培训中心拥有800多套实训环境,能够灵活编排组合成200多个训战场景;
此外,还会要求所有员工每隔两年写至少一篇案例,以汇成华为庞大的案例库,这也是任职中最基本的要求。
第三,实战化培训专家。虽然培训讲师层出不穷,但技术行业发展日新月异,可能昨天AI是热点,今天就变成大模型,因此华为遵循“用最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的理念,不断迭代更新讲师培养体系。华为的培训讲师从不只讲理论,而是每隔两年就去项目中实战。
第四,体系化训战方法。对于训战,华为都会将其分解成一个具体场景,让不同职责的员工在各自岗位发挥最大作用。
比如,某员工来自教研室,就需要研究一些训战方法。其中,课题研修法指的是,将客户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和提炼,作为新的研究课题呈现在课堂中,由大家共同研究、探讨并输出成果。
有这四项底层能力的支撑,再按照五个模块顺序走完整个训战流程,一般就能够获得客户真心的认可,而不是学员敷衍式的点赞。
改变心态
从“找尺子”到“找梯子”
众所周知,无论是训战,还是行动学习、拓展演练等,对项目进行评估的环节都必不可少。然而,柯氏四级评估的一级、二级评估相对简单,可以通过问答和考试完成,主要反馈学员对培训的感知以及对理论的掌握程度,却无法判断是否能够运用于工作场景中。
因此,三级评估更强调行为的转变,只有行为发生改变,才有可能在四级评估中证实对业务结果产生了影响。
事实上,大多数企业仍停留在前两级评估,可评估的本质就是为了证明培训有价值,反而是三级、四级评估能直接给予业务部门实际反馈。那么,问题出在何处?怎样进入三级、四级评估?
评估效果的六大挑战
一是“鸿沟”的问题,从一级、二级评估到三级、四级评估中间,隔了一条“沟”。因为后两个级别的评估发生在培训结束后,这便意味着那时培训部门不一定能够监管到,且项目组织者也不一定能够再要求业务部门。
二是环境和条件,三级评估需要一个有驱动力的环境来促使学习者发生行为改变。谁来创造这个环境?自然是业务部门,可对方会认为,为什么要帮培训部门来评估或证明这场培训有价值。
三是成本,所有评估都有成本,越是高级别的评估成本就越高。比如,一级、二级评估或许可以在课程结束后用表格表示“已落地/实施”,但三级、四级评估要求投入大量的人力收集数据,包括与业务部门、学员、领导沟通了解训后情况。
第四和第五个挑战则是“哪些需要”和“指标承诺”。具体来说,评估的意义是证明培训有效,那客户可能会认为,培训为何不事先承诺可以完成多少指标,是否因为担心达不到效果所以才不设置数值。
六是“事后证明”算不算内卷。训后评估不仅需要访谈、调研,还要分析一堆数据并制作表格。这一过程繁琐冗杂,若只是为了证明培训的价值,是否可以理解为一种内卷行为,没有存在必要。
评估培训效果所需面临的挑战
经过长期分析和对比,华为发现这些问题发生的原因不在评估,即评估没有错、模型也可以借鉴,但“转化”出了问题。因为评估本身不能让业务增值,培训转化才可以。
从证明效果到牵引转化
以前,大家都努力证明培训有价值,但其实不需要证明,即使培训没有创造收益,仍然传递了知识。如果始终想用显性化的途径来证明培训价值,就像“找一把尺子”量数据给对方看,这需要多方配合,不利于落地。
如今,华为转变观念,从证明培训效果到促进有价值的学习转化。换言之,不一定要通过某级评估来证实这场培训的意义,而要呈现学习转化的结果,比如助力业务上了一层台阶,类似于为对方“递了梯子”。
调整视角,促成有价值的学习
换一种方向或视角,在转化的过程中,就可以更顺利地说服其他部门配合落地。
搭建VALUE模型
让理论与学习落地
基于上述观点,我们又总结了前期做过的大量培训项目,搭建出华为培训评估VALUE模型,以促动学习成果转化。该模型包含五个维度,是实现三级、四级评估最主要的子因素。
华为培训评估VALUE模型(已申请版权)
维度一,业务因果关联度(Value to business effect),即培训是否与业务强相关。如果不是强相关,培训再有效,业务部门都不会关注。
维度二,学习方案的可行动程度(Action-based learning solution)。企业若要进行三级、四级评估,一定会涉及行为的改变。这意味着方案要具备可实操性,且设置了相应的操作环节,能够观察学员行为是否发生了改变。
维度三,学习转化环境的支持度(Learning transformation environment)。因为学员在学习转化的过程中需要动机和激励,这就需要业务部门配合,给予一定的机会或创造包容的环境,让其在岗位中实战。
维度四,用户数据收集容易度(User data collection)。培训的有效性需要经过一系列的分析,比如员工的行为是否发生变化就需要在工作中观察,相关部门应该提供一些数据。
维度五,培训评估的投入度(Evaluation involvement)。人力、物力的投入都能给评估工作带来很多帮助,尤其是三级、四级评估。
以上每个维度下还有四项评估指标,如果满足项达到80%以上,就可以开展三级、四级评估,但需要在评估时将不满足项补齐;达到60%以上,就说明至少有一个维度差距过大,项目方案还需调整;低于60%表示后期要投入的人力、物力非常多,没必要开展三级、四级评估来证明此次培训的有效性。
这一模型使用范围广泛,可供培训咨询或销售在与客户对标方案时,根据对方对评估的需求进行快速检视,并沟通应配合的条件、事项;方便设计人员进行项目方案、流程的调整,输出合理素材或课程;有助于交付人员在后期推进评估落地,包括形成性评估、总结性评估,以及对评估风险进行管理。
来源:培训杂志
作者:何国雄 华为(杭州)全球培训中心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