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的职业培训中,从事教学设计的业务专家普遍未接受过系统的教学理论学习,因此导致培训课程往往存在四大突出问题。
第一,课程核心内容不完整。业务专家在教学设计时,可能并未意识到“培训课程应该提供的所有教学重点”。
第二,缺少对教学设计质量的事前评估标准。换言之,授课之前所进行的教学审核主要关注专业领域,忽视了对教学设计质量进行评估。这可能造成“授课结束后才发现培训效果无法达到预期”的现象。
第三,培训师资不足。如果只准备让业务专家进行教学设计,一旦该专家因工作原因无法授课,或者因岗位调整脱离了原业务,那么原设计好的课程将不能继续推进。
第四,大规模开展培训,效果却不如预期。不同的教师基于自己开发的课程,在授课内容和进度上均会存在差异,不能保证不同的培训班级获得同样令人满意的成绩。此外,若与第三个问题同时出现,企业一般会集中所有学员,选择“大课式”培训,更不能确保效果。
为了让培训出结果、显成效,我花费近十年的时间研究培训课程的效果、效率和吸引力,结合在工作中的探索、实践,总结出了标准化教学设计理论,也称为SID理论(Standardized Instructional Design)。
知其所以然,结构化呈现教学流程
SID理论在ADDIE教学设计模型、学习结果分类理论、教学事件理论、信息加工理论的基础上进行了整合、创新。
TIP SID理论的基础
ADDIE教学设计模型是现代教学设计中的主流模式之一,创建于20世纪70~80年代。其将课程开发分为教学分析、教学设计、教材制作、教学实施、教学评估这五个环节。SID理论建立于ADDIE的模式之上,并且将其中每个环节需要完成的任务明确分解出来。
学习结果分类理论由20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的两位教育学家(布卢姆、加涅)提出,将学习结果的类型分为认知、态度、心因动作三大类,又将认知分为原理、规则、概念、感官、陈述性知识等七个子类。SID理论主要针对的是在培训中较为常见的概念、规则、原理,以及心因动作。
教学事件理论也由加涅提出,将教学分阶段,并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之上,使教学能按照合理的步骤进行。在SID理论中,提出了十五个教学成分,可以视作对教学事件理论的扩展形式。
信息加工理论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将人的大脑类比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
其中,感觉记忆会选择性地注意外部刺激,通常持续时间非常短;短时记忆,有时长和容量的限制,当学员在学习中意识到并主动思考某些观点时,信息就处在他们的记忆中;信息在长时记忆中会保存很长时间,学员可通过互动将信息从长时记忆提取至短时记忆,并在短时记忆中通过学习对新旧信息进行处理。
信息加工
其指的是,按部就班地推进“教学分析、教学设计、教材制作、教学实施、教学总结”这五个环节,并在每个环节中完成既定且明确的输出。
教学分析:确定目标和类型
大多数培训部门在接到“提升员工某一项技能”的需求时,一般是去了解该技能的概念、涉及范围。但这样远远不够,还需要确定判定标准。简单来说,将培训需求转化为教学目标,作为训后判定该员工提升了这一技能的标准。
例如,企业需要提高员工使用办公软件的技巧,或者要求员工能够按要求撰写文案,此时就需要制定教学目标,方便将结果给下一步的教学设计作为参考。
这个目标可能是,员工使用某一软件,在规定场景下完成多少任务,撰写了适用范围多广且符合内部要求的文案。
在本环节,SID理论还将目标划分为六个类型,以助力培训管理者在转培训需求为教学目标时,更为有效和准确。
六种主要的类型及其对应的学习成分
需要注意的是,确定培训需求对应的目标类型后,还需要延伸,确定细化的学习成分。例如,若企业要求培训员工的文案撰写能力,这个文案是一篇会议纪要,那么就会涉及格式、要求等。其中又分为,格式和要求的正例(概括过程)、反例(辨别过程)、特殊形式(泛化)、误用(窄化)。
最后,还需要根据员工的基础能力对框架进行调整,删除一些已经具备的技巧,添加一些可能未掌握的学习内容。
经操作输出的教学目标一定要有完整描述,包括培训场景、培训任务和完成标准。
教学设计:优化评估工具
为了使后续的落地方案更具针对性,且能随时判断执行的效果,SID理论将教学设计界定为一个狭义的概念,核心内容为设计评估题库和定义教学成分。
在设计评估题库时,需要围绕教学目标的类型和学习成分展开。而且,若要评估学员的掌握程度,至少应该准备两组、每组不少于10份的示例样本,来构成题库。
具体评估方式有两种,都需要打乱样本材料的顺序。其区别在于,一是让学员以书面形式填写选择题,属于书面建构型评估;二是学员从题库中选出所有符合要求的材料,属于行为建构型评估。如果学员在做完题库后的得分率高于80%,则表明通过,反之意味着掌握程度还未达到目标要求。
然后,需要对教学成分,也就是授课的主要内容进行设计。SID理论要求,培训管理者在教学设计阶段,应该写出十五个教学成分,包括“引起注意、呈现目标、激发兴趣、预习课程”等。
十五个教学成分
其中,尤其对于学习组织和辅助记忆这两个教学成分,培训管理者应该注意精炼和采用便于学员记忆的方式来呈现内容,而不是直接在PPT课件中堆砌文字。
教材制作:符合标准格式
准备任何教材都应该遵循既定原则,才能在授课时做到胸有成竹、防患于未然。
教师手册 应该站在教师的角度,书面呈现所有教学成分,并提供其他授课上的辅助。教师手册的主要内容包括课程信息描述、教学材料准备表、课程表、教学内容表格、评估题目、考核评估题目、合格标准。
学员手册 着重呈现教学成分中的学习指导、学习组织和辅助记忆等内容。学员手册不是笔记本,也不属于教材。其目的在于,当学员在课后对教学内容有所遗忘时,能够帮其回忆。学员手册的主要内容包括课程信息描述、课程表、目录、正文、附录。
PPT课件 覆盖了教学成分中学习指导的主要内容,以及学习组织和辅助记忆的方式。PPT课件是用来突出学员需要记忆和掌握的重点,因此所呈现的内容应该是精炼的,而不是长篇大论,比如教学目标、自我介绍、课程表、课堂守则、目录、章节页等。
教学实施:提前测试并修改
即使有充分的把握,在教学实施之前也建议进行形成性评估,或者是试课、试讲。如此一定会使课程获益,哪怕仅是错别字的修改。
试课、试讲并不拘泥于形式,可以是同业务领域的专家就教学目标和评估题库来沟通交流,也可以是同专业的授课教师就诸多手册的内容进行探讨,但效果最好的还是找一些潜在学员进行模拟授课。
教学总结:从始至终复盘
教学总结在SID理论中是一件非常重要、不可或缺的工作,不应该像大多数培训课程实施后,填份满意度调查就草草了事,而需要从教学分析开始,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总结,包括课程的成本和收益、课程的效果和吸引力等方面。这份总结报告应作为附加反馈,与培训结果一并提交给需求方,也可以成为后续培训工作改进的依据。
总之,SID理论要求,在按照ADDIE模型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在分析阶段确定目标的类型(概念、规则、原理、心因动作等),再据此分析出相应的学习成分;在设计阶段根据所有学习成分,设计出贴合实际的评估题库,进而归纳总结十五个教学成分;在制作阶段,产出符合标准规范的辅助学习材料,以及准备配套教学器材;在实施阶段进行试讲,发现不足并提前修改完成;在评估阶段,回顾复盘全过程,形成报告。
SID理论的结构
灵活变通,满足多元课程需求
与其他固定的结构化教学设计理论不同,在SID理论中,无论是“金字塔”结构,还是总分总、顺序、循环结构,都可以找到对应特征。
比如,除了上述对单一培训目标的教学设计,SID理论还可以用来搭建多个培训目标的课程,也同样具有结构化特征,不过会分为两种不同的组合方式。
应用SID理论的多培训目标课程
在方式(a)中,可以先完成单一培训目标的课程设计,再将众多单节课按学习的先后顺序组合起来;在方式(b)中,仅在课程的主体阶段,将多个培训目标的不同教学内容按学习的先后顺序组合。这两种方式都要先学习基础的知识或技能直至掌握,再进入下一阶段。
可以看出,采用SID理论设计的课程可以非常灵活、模块化地组合,既能将学员需要学习的内容按重要程度排序,也能删除原有的部分教学内容,以应对不同学员的基础,满足多样化的培训需求。
另外,SID理论还实现了一个突破,即融入“learning by doing(做中学)”理念,理论与行动的比例约为3:7。
在SID理论中,主体阶段的回忆知识、练习、反馈以及在结尾阶段的总结与复习、迁移这五个教学成分中,都要求学员给出相应的反馈行为(行动)。
从更广义的互动层面上来看,激发兴趣、学习指导也包含了对教师与学员互动的要求。一般来说,运用SID理论的教学实践,若有60分钟左右的总时长,要求学员反馈行动或互动的时间便有35~45分钟。
SID理论是基于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总结得出的一种新的教学设计理论。其提供了非常明确的结构,可以方便培训管理者,尤其是从未接触过教学设计理论的新手,能够按部就班地策划出满足发展需求的职业培训课程。
当然,SID理论也提供了一套完整教学流程以及评价教学设计、课程效果的标准,可以助力培训质量和管理水平的提升。
但不可否认的是,SID理论即便适应了互联网时代的新型教学方式,也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同时,由于SID理论过于结构化,相对熟练、专业的培训管理者可以根据课程的实现条件进行优化,以避免教学流于形式。
来源:培训杂志
作者:胡峥 上海燃气有限公司培训创新中心开发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