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鑫(集团)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协鑫”)成立于1990年,是一家以新能源、新材料为核心的全球化科技领军企业,员工规模超4万人。
2021年,协鑫首次提出“三模一数”概念;2023年,协鑫集团董事长朱共山在年度报告中再次阐述其重要地位——它既是战略层面的方向,也是战术层面的要求;既是系统的方法论,也是有效的管理工具;既是商业思维的标尺,也是检阅工作质量的准绳,贯穿于企业“点、线、面、体”的所有方面。
针对“三模一数”概念,协鑫设计“解密协鑫30年高质量发展的底层逻辑——三模一数管理方法解析与落地”系列课程,通过从概念到落地、从整体到细节的多层次建构,着眼于全流程精细化,为概念的解码落地、效能转化铺平道路。
1动态模型全面指引企业经营
“三模一数”的内涵是本系列课程的地基。简单地说,“三模”即“模式、模型、模块”,“一数”即“数字化”。协鑫以这四个关键词为出发点,辐射到企业经营运转的方方面面,从宏观到微观全面概括了企业从战略、理念,到策略、制度等全部层面的理论与实践。
具体而言,“模式”,即以战略为引导,打造企业独特的经营模式、技术模式等,从而推动一切工作明确指向战略目标、承接战略目标、达成战略目标;“模型”,即构建合理的、经过充分论证的商业模型、财务模型等,通过模型进行沙盘推演,厘定清楚战略执行步骤;“模块”,即设立标准化的流程制度、工作体系、考核办法、激励措施、约束机制等,推动一项项具体事务的高效处理。
而“数字化”则贯穿于全过程之中,旨在让一切经营管理行为“用数字说话”,以数据客观、真实地反映经营管理、创新变革的成效,成为考核组织与个人的客观依据。三者共同构成一个动态模型,以螺旋上升的形式在企业经营中发挥作用。
“三模一数”螺旋上升模型
针对这一概念,课程需要达成何种成果?协鑫从企业文化、战略与业务实际等方面出发,将这一成果目标划分为两个层面——从员工层面来看,其直接目标是帮助协鑫人提升认知水平,理解“三模一数”的含义及关系,让其成为每个协鑫人在工作中有效管理和思考工具;从企业层面来看,其最终目标是提升组织运转效率,助力经营和工作成果的有效达成。
具体到培训课堂上,研发团队想要达成以上结果,主要有两个难点:一是广度上,其概念的涵盖范围广,具备跨学科、跨领域、跨部门的特点,将其抽丝剥茧地体系化、条理化绝非易事;二是深度上,其内涵深刻、理解难度高,而又需要在庞大的员工群体中普及,降低其理解成本是一大关键问题。围绕这两个难点,本课程通过体系化、条线化梳理收纳广度,通过形象化、趣味化演绎突破深度,全面优化课程效果。
2内在逻辑系统梳理构建知识学习矩阵
关于主体学习内容,本课程通过内在逻辑的系统梳理和“WWHF”(Why/What/How/Future)逻辑结构的应用,构建精密细致、高效有序的知识学习矩阵。在完成繁杂知识体系的“熵减”过程中,本课程帮助学员理清思路,有效掌握“三模一数”的核心概念和应用方法。
“Why”:走进三模一数
课程开始后,讲师首先详细阐述“三模一数”诞生与发展的背景性知识,如快速变化的行业动态与市场环境,以及数字化转型的迫切需求等;同时,深入剖析这一概念对公司战略转型、业务流程优化以及个人能力提升的重要价值。作为最基础、最宏观的逻辑层次,这一部分旨在提升学员对“三模一数”的系统性认识以及兴趣程度,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What”:洞悉三模一数
接下来,讲师将针对“三模一数”中的四个核心要素——模式、模型、模块、数字化进行全面而深入的解读。在此过程中,授课团队引入丰富而详实的案例,通过多种案例与概念的有机结合,精确阐述每个要素的定义、特点以及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除了阐述与解读概念之外,揭示这四个要素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也至关重要。其中,模式创新是引领企业发展的方向标,模型构建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模块化设计提高了系统的灵活性和可维护性,而数字化转型则是实现这一切的技术支撑。通过诸如此类的解读,学员将对“三模一数”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理解。
“How”:实践三模一数
在帮助学员理解“三模一数”的核心要素后,讲师将转换思路,引导学员从实践的视角加深对三模一数概念中“工具”属性的理解。
在此过程中,协鑫细化提炼出了一套“实践四步法”,即内外对标、设定目标、确认模式、落地模块;同时,在这四个步骤之上,还有模型推演、数字化两个动作贯穿全程,由此便完整形成了“三模一数”在工具层面的概念体系。
“实践四步法”
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恰到好处的业务案例也不可缺席。例如,在一次授课中,讲师以“某工厂的用工决策调整”为例子,用“三模一数”的思路进行剖析:模式,即战略层面对于灵活用工、雇佣工调薪等策略的选择;模型,即此过程中运用到的运营模型、财务推演模型等;模块,即分条块、分模组地有序进行招聘、裁员、灵活用工协议签订、工艺改进落实等实际工作;数字化,即将业务数据、财务核算、绩效支付等所有指标用清晰的数据进行统筹和衡量。
“Future”:展望三模一数
最后阶段,讲师将带领学员回顾“三模一数”的整体内容,继而进行知识外延概念的拓展,鼓励学员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吸收运用的同时,不断突破和创新,作为企业战略的一份子,不断参与丰富“三模一数”的内涵。
此外,协鑫还为学员提供丰富的资源支持,如拓展阅读书籍、专家咨询团队、在线课程等,帮助其在后续学习和工作中不断提升能力。
3授课细节全面优化降低学员理解成本
解决课程“深度”与学习“易度”之间的矛盾,需从授课过程的细节优化和演绎方式入手。单一枯燥的授课流程难以充分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协鑫培训团队力求提升课程的趣味性、形象性和思辨性,从而帮助学员更好地将“三模一数”体系中的高难概念“化解于无形”。
趣味性提升 激活课堂氛围 为了打破传统课堂的沉闷氛围,讲师引入多种互动方式,如设置连线题、填空题作为课堂小测验,不仅考验学员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还增加了课堂的紧张感和趣味性。
此外,悬念式设问、话题讨论引导等方式,不断制造吸引注意力的“关键点”,引导学员主动思考、积极发言,有效提升课堂活力,减少冷场现象。
形象性增强 抽象概念具体化 面对“三模一数”中抽象难懂的概念,讲师巧妙运用类比推理、情境模拟和角色代入等方法,使其变得生动形象、易于理解。
思辨性激发 培养批判性思维 授课过程中,讲师采用正反案例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展示同一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案和结果,对内部/外部、正面/反面的各种案例进行综合解读,进而激发其深度思考的意愿和潜力。
AI技术辅助 丰富课程内容 在信息化时代,协鑫团队充分利用AI技术的优势,通过互联网信息检索,快速补充和完善授课内容,确保其准确性和时效性。同时,充分发挥基于大语言模型的生成式AI功能,生成多种观点供学员探讨。
来源:培训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