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65981190
首页 企掌道学习平台 面授及内容 课件定制 混合式学习 运营服务 解决方案 培训+AI解决方案 零售行业解决方案 保险行业解决方案 新员工解决方案 销售人才解决方案 客户案例 免费体验 关于我们 关于思创 新闻中心 联系我们
公司新闻行业新闻
公司新闻行业新闻

如何体现培训价值,推动行业数字化转型,为全面提升培训效果提供有力支撑?

发布时间:2024/12/23 14:35:36   Click:

企业竞争的根本是人才的竞争,因此,要想提升企业竞争力,必须重视员工培训,提升员工能力水平。


然而,企业培训在企业中往往面临一个悖论:尽管培训对企业至关重要,但因其价值难以量化,也就导致很难得到业务部门的重视。这便要求培训人能够采用简洁明了的方式来证明培训价值,从而让企业管理者和员工都能一目了然“看到”培训的重要性。


与此同时,企业培训行业向数字化转型的进程加速,同样要求培训人能够运用易于数字化的方式进行思考和运营。由此,培训的“公式化思维”应运而生。


一、“公式化思维”的五大优势


我认为,培训人建立“公式化思维”,在培训工作的管理和运营中,更为简单有效,能够直指要害。若运用得当、巧妙,不仅能让企业管理者和员工理解培训的价值作用,亦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有效激发学员的创新思维。


阐明关系简洁有效


众所周知,牛顿第二定理∑F=ma以最简洁的形式阐述了作用力、质量与加速度之间的关系。这种简洁的公式表达,也是牛顿三大定理普及的原因之一。正如微信创始人张小龙所言,“极简方能不被超越”。


而企业培训较为复杂,与多种因素有关,诸如领导重视程度、员工参与度、培训管理者的专业度以及业务部门支持度等。但要想抓住培训的“牛鼻子”,获得大家的理解与认可,我认为关键在四个字——简单、有效,而公式恰恰是表示各种关系最简洁的方式。


推动行业数字化转型


培训的数字化转型已成为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人工智能在培训领域的深入应用,培训的全过程将逐步实现数字化描述。这不仅要求培训过程、结果都以数字形式表示,还强调对员工的成长过程进行细致的数字画像。


目前来看,这种能力均可以借助数字化工具进一步提升。更为关键的是,通过大量数据分析,还可以揭示出潜在的业务规律。


促进员工结构化学习


运用“公式化思维”可以对培训内容进行有效的结构化设计。以领导力培训为例,我们可以构建出如下的领导力公式:领导力=决策能力×沟通能力×激励能力×战略眼光(各因素权重系数不同)。


根据此公式,我们可以将培训课程划分为决策能力培养、沟通技巧提升、员工激励策略及战略眼光培养四个模块,之后将每个模块的知识点进一步细化,整个培训课程体系便具有了清晰的结构层次,便于学员系统学习领导力相关知识内容。


提升跨部门沟通协作


“公式化思维”能够为员工提供一种统一的沟通语言。它可以确保在跨部门协作过程中,不同部门对同一概念有清晰且标准化的理解。而且,当员工普遍具备公式化思维时,企业中的数据收集和共享过程也将变得更加规范和高效。


助力战略实施与创新


在企业战略规划方面,“公式化思维”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有助于将战略目标转化为具体、可衡量的指标,推动战略精准实施。


此外,在企业培训过程中,员工通过深入探究现有公式,或许可以洞察各因素间的变量关系,进而通过尝试调整现有变量或引入新变量以实现创新突破。


二、 行业积淀 提炼培训公式


根据三十余年的企业培训工作,我总结出以下培训公式。



企业培训公式

企业培训公式


依据此公式,企业培训的关键要素包括了培训“前”“中”“后”“意愿”“创新”和“生态”。具体而言,培训“前”涉及培训的需求调研、项目设计等环节;培训“中”是指线上、线下和混合式开班授课的过程;培训“后”包含了问题解决、工作辅助、行为改变、绩效改进等培训落地的内容。


此外,“意愿”反映的是员工参加培训的主观意愿程度;“创新”是指培训是否有新颖之处;“生态”则是指培训项目是否构建了一个完善的培训生态系统。总体而言,最终的培训效果与这些因素紧密相关且成正比关系。若“前”“中”“后”和“意愿”四因素中任意环节缺失(即为“0”),则培训被视为无效。


可以发现,此培训公式将培训目标转化为具体的、可衡量的指标,能够最大程度拆解和细分培训问题。同时意味着,在其他指标不变的情况下,目标越聚焦,行动力就越强。换言之,若培训效果不达预期,可以按照此公式中的各要素依次检查,便可以轻松找出问题所在,然后针对性解决改进。


当然,对于培训人而言,打破已有的思维方式并非易事,但管理学大师彼得·圣吉曾指出,“未来唯一持久的竞争优势,是有能力比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作为现代企业组织的关键部门,培训部门承担着员工学习管理的重任,应当积极转变思路,以绩效为导向主动应对并解决业务问题。


三、四个发力 落实公式化培训


此培训公式综合体现了培训人的逻辑能力、对比分析能力、借鉴应用和灵活变通能力。在我看来,它可以作为培训人的一种普适的培训方法。依据这一公式,培训人在工作中应在四方面重点发力。


注重培训成果应用


培训人通常擅长组织培训班,即培训的具体实施环节,也会参与培训前期的调研和项目设计,但对培训后的落地应用投入甚少,甚至完全忽视。


这主要在于,培训通常在授课结束、学员离开后即告结束,而且学员回到工作岗位后培训人经常难以跟进。由此导致,培训后的实际应用环节难以真正落实。


为此,培训人在项目设计、讲师聘请及课堂训练等关键环节需采取更为具体和系统的策略。在项目设计阶段,应紧密围绕企业实际需求与岗位核心能力,明确培训目标,确保培训内容既具有前瞻性又贴合实际工作场景;通过前期调研与需求分析,定制化设计培训课程;明确课程知识点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方法和检验标准。总之,培训人要做到人在课堂、眼盯岗位、心系工作,确保培训学以致用。


在讲师聘请环节,培训人不仅要重视讲师的专业知识深度,更要评估其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能力及实战经验,考虑其经历和客户评价,并鼓励讲师采用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互动教学法,激发学员兴趣,促进知识吸收与转化。课堂训练阶段,培训人则要强化理论与实践结合,可以设置模拟操作、小组讨论等环节,让学员在参与中深化理解。


更为重要的是,培训结束后培训人仍需制定明确的后续行动计划,包括设立实践任务、跟踪辅导、定期复盘等,还可以通过建立激励机制,如表彰优秀实践案例,进一步激发学员将培训成果转化为工作动力的积极性。此外,建议培训结束后每人填写“行动承诺书”,记录课堂收获和计划在岗位上的应用点。


总结来说,培训人须从设计到执行,再到后续跟踪,形成闭环管理,以确保培训价值最大化。


强化学员学习意愿


在培训中,学员的学习意愿经常被忽视,管理者也认为只要安排人员参加即可。然而,若安排的是缺乏学习意愿的人,培训效果将大打折扣。这是众多培训人容易忽略的问题。


此种现象与企业内部的学习环境、文化氛围、个人发展机会、学习技术支持、激励政策以及资格考试制度等都有关联,甚至与企业的招聘制度也息息相关。因为招聘时若能筛选到热爱学习的员工,培训效果也能显著提升。当然,培训人也应围绕上述因素制定相应措施来增强员工的学习意愿,例如打造学习型组织、对参加培训的学员提供更多职业发展机会等。


加强培训技术创新 


在众多创新技术、手段和方式中,针对特定培训内容进行恰当选择和应用,可以在项目实施中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下主要介绍四种主流的培训技术。


在线学习技术  在线学习技术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手段之一。线上、线下学习可以相互补充,各自发挥独特优势,共同解决各类学习难题。随着AI应用和智能学习的崛起,企业培训领域更加迎来了教学创新的新机遇,进一步推动线上线下学习的深度融合。


为此,培训部门需转变战略思路,深入探索线上培训运营方法,加大对相关教学研发、教育技术及内训师队伍建设的投入力度。


引导技术  引导式培训是结合企业特征,以学员为中心,对知识、技能进行分享、演练、传授的实践形式。随着实践不断深入,引导技术在培训中的应用也在持续创新。


例如,在培训设计环节,可以将课程内容设计成解谜游戏,使员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掌握知识和技能;在培训实施过程中,利用引导技术中的团队共创方法,将员工分成若干小组,共同探讨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此外,还可以将引导技术与虚拟现实(VR)或增强现实(AR)技术结合,在安全培训中,通过VR模拟危险场景,引导员工做出正确的应对措施,增强培训的沉浸感和实用性。


教练技术  教练技术是一门通过提问来发挥潜能,提升效率的管理技术。在培训中,教练可以通过提问、倾听和反馈,引导员工自我发现、自我学习,鼓励员工积极参与、主动思考,提高培训的互动性和参与感。


同时,培训结束后,教练可以与员工一起制定后续行动计划,明确实践任务和时间节点,并通过定期跟进和反馈,确保员工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实现培训成果的落地。


体验式培训  相较于室内课程而言,体验式培训以亲身体验为主,强调回顾和反思,培训效果往往深刻且具有个体差异性。其价值在于,能够帮助培训人加深理解与日常工作相关的知识经验,进而辅导员工开发特定技巧,加强知识经验的应用。体验式培训形式多样,较为流行的主要有行为学习法、户外培训、沙盘模拟以及室内外拓展等。


营造培训学习生态


最后,培训应构建一个学以致用、用以致学、学以致创、创以致学的持续学习循环。在此循环中,每一次学习都能够在前一次基础上取得进步,从而形成一个不断演进的循环体系,打造出一个良好的培训学习生态。


“学、用、创、学”的培训学习生态

 “学、用、创、学”的培训学习生态


培训的公式化思维和传统思维在思考方式、问题解决策略、决策过程及适用场景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各具优缺点。但提高培训质量,加强业务部门对培训的重视,关注员工与企业绩效的提升,是企业管理者和员工的共同期望。

       

为此,培训人需转变思维模式,构建结构化课程体系,量化培训目标与成果,设立公式化评估指标,并深入分析评估结果,从而为全面提升培训效果提供有力依据。



来源:《培训》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