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65981190
首页 企掌道培训平台 运营服务 AI智能陪练 面授及内容 课件定制 混合式学习 解决方案 培训+AI解决方案 零售行业解决方案 保险行业解决方案 新员工解决方案 销售人才解决方案 客户案例 免费体验 关于我们 关于思创 新闻中心 联系我们
公司新闻行业新闻
公司新闻行业新闻

企业培训转型趋势:数字化时代培训师的核心能力升级

发布时间:2025/03/05 09:53:52   Click:

近两年,培训从业者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一系列行业内外部挑战,深深触动着每一位培训人的心。如果将企业效益与培训的存在感挂钩,培训确实像极了一个“富家子弟”:在经济繁荣时享受荣光与资源,而一旦风云变幻,首先被牺牲的往往就是它。曾几何时,培训被视为企业的战略引擎,是员工成长的加速器,是企业文化的传承者。然而,当经济低谷来袭,培训却成为“节衣缩食”的第一刀。尽管如此,我不得不追问一个问题:经济回暖后,培训还能重拾昔日的辉煌吗?


01 从克劳顿到字节跳动:繁荣背后的培训“寒意”


2024年,GE(通用电气公司)将“克劳顿管理学院”以2200万美元出售。这个被誉为“美国企业界的哈佛”的领导力培训圣地,曾经是无数企业争相仿效的标杆。然而,如今它却转型为一个会议中心。


GE的财报显示,企业效益在2023年显著回升,尤其是航空板块表现突出,但这并未改变克劳顿管理学院被舍弃的命运。GE首席营销官琳达·博夫(Linda Boff)的一句话耐人寻味:“未来的企业培训将在工厂、车间,那些距离工作地点最近的地方进行。”这不仅是一次战略调整,更是企业培训模式从“象牙塔”走向“实战地”的宣示。


无独有偶,字节跳动早在2021年就解散了人才发展中心(TD模块),理由是团队定位与公司需求脱节。更值得注意的是,当时的字节跳动正处于营收快速增长的高峰期,却依然选择放弃传统培训模式。而后续声明更直白地指出:未来公司将以更务实的方式推进人才成长。


无论是老牌巨头GE,还是新兴科技公司字节跳动,这些企业的选择似乎透露了一个共同的信号:企业内部培训的天已经变了,即便企业效益好了,风光无限的传统培训模式也回不来了。 


02 培训人的危机:数字化时代的价值空间挤压


不仅是企业策略的调整,外部学习生态也在悄然重塑。从线上MOOC到私域读书会,从大咖直播到AI驱动的智能培训工具,学习的途径正变得多元化且无处不在。随之而来的,是传统培训“价值链”的沦陷。


如果我们依照传统培训活动链条进行拆解——


需求调研   过去,调研是培训的起点。但如今,企业内部知识管理系统和AI工具已经能够自动分析员工行为,提炼出培训的潜在需求。传统培训人,只依靠问卷和几次访谈,还能在这一环节贡献什么?


课程设计   好的培训设计师就像一流导演,需要深厚的实战经验和洞察。但AI的自适应学习课程和数据驱动的精准分析,正让普通培训设计师的工作变得可有可无。


内容开发   这是专业背景和实践经验的“硬碰硬”。从前,许多培训人依靠知识搬运和信息整合创造价值,但今天,这些能力正被AI快速取代。真正不可替代的是基于深度实践的内容创新——而这恰恰是许多培训人的短板。


资源整合  大咖直播、自媒体内容爆炸式增长,以往培训师“靠人脉找资源”的优势正在被互联网时代的“去中介化”瓦解。唯一还能体现价值的,是如何以更低成本整合出最优方案。


课堂运营  报名、拉群、设备调试、氛围营造等具体执行工作仍需人力,但这些操作更多只是“执行”,难以成为核心竞争力。


宣传与招生  对外服务的培训机构,则面临来自市场的直接压力。内容的吸引力、形式的创新性、定价的竞争力以及讲师的影响力,决定了客户是否买单。


从这些环节中不难看出,培训人的生存空间正在被压缩,核心竞争力的焦点愈发聚焦在“内容深度与实际经验”上。换句话说,培训人必须“躬身入局”,亲自参与到业务实践中,以建立起不可替代的专业价值。


03 躬身入局: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培训师们或许曾无数次在课堂上引用这句古训,但在经济与行业剧变的当下,这句话却反过来成为对培训人的深刻拷问。如何以实践为锤,重锻自身价值?


以下是两个真实案例。


案例一:某机构的“用AI重塑培训”实验


该机构在2019年就意识到培训行业难以为继,试图推动“赋能业务”的变革。然而,这一转型谈何容易?从2023年以来,随着AI的兴起,他们开始了“用AI重塑培训”的实验,直接投入到技术创新的漩涡中。他们开发了AI助手,并上线了智能体平台,上千人参与了测试。这与其他业务创新类似,风险高,成功概率低。想必这一实验困难重重,但是,相信他们积累了AI在行业落地中的宝贵经验,在这个基础上开发内容,应该更有说服力和号召力。


案例二:银发培训的私域探索


2023年,我个人开始涉足银发兴趣类培训领域。从最初的线上线下活动,到私域社群的运营,再到尝试收费模式和商业化探索,每一步都离不开实地的摸索和试验。


虽然过程充满挑战,但正是这些实践经验,反哺了我在创新辅导课程中的内容设计,帮助学员看到了更接地气的解决方案。


课程,作为培训的核心“产品”,已经从“炫技时代”进入“硬核时代”。不再需要华丽的包装,而是聚焦于实效与落地。当企业预算捉襟见肘,每一分钱的投入都必须带来看得见的回报。过去那些追求形式大于内容的培训方式,注定被淘汰。


与此同时,培训师也需要一场自我革命。面对断崖式下跌的课酬,市场的寒潮,唯有放下身段、平和心态、才能更快适应节奏。


04 培训人的救赎与突围:重塑价值边界


当我们谈论“救赎”与“突围”时,不仅是在探讨培训人如何走出职业发展的困境,更是在重新定义培训人在组织中的价值边界。从知识的传递者到业务的赋能者,从学习的推动者到组织变革的参与者,这是一条艰难却不可逆的道路。


岁月静好时,组织可能会容忍培训人只停留在“传递者”的角色,但在如今这个波涛汹涌的商业环境中,组织需要的是能够真正影响业务、推动结果的战略性人才发展专业人士。而业务洞察、绩效改进和变革管理,正是这一转型的核心抓手。


业务洞察要求培训人深入理解业务运作,能够真正站在业务视角洞悉问题,并为组织提供有价值的建议和支持。它呼唤培训人从传统的“课程设计专家”转变为“业务转型和创新的播种机”。业务洞察弱的人才发展专业人士,往往难以与业务部门建立强连接,也难以赢得信任。


绩效改进关注的是如何通过系统的方法,提升员工及组织的整体绩效,确保目标的达成。这不仅仅是培训落地的结果,更需要培训人能够主动介入业务流程,设计出直接推动成果产出的方案,缩短从学习到业绩转化的路径。


变革管理则涉及引导组织平稳渡过变革周期,尤其是在不确定性高、压力剧增的环境中,培训人要协助管理者与员工适应新变化,保持积极性与适应性。变革管理的能力,决定了培训人在组织变革中能否成为推动者,而不仅仅是旁观者。


值得注意的是,这三项能力并不是靠理论学习就能掌握的,它们需要培训人真正走进业务场景,与管理者、员工协作,直面业务问题,参与到实际的决策与执行中。只有通过躬身入局,培训人才能获得真实的体会和深刻的理解。


这是一种需要付出巨大努力的转变。一方面,培训人需要放下“培训专家”的心态,成为业务的学生,理解业务的语言、逻辑与痛点;另一方面,这些能力的习得更需要通过实践反复打磨,才能真正内化为自身的专业素养。


有人可能质疑,这听起来像是HRBP的角色,培训师和培训人是要和HRBP抢活儿吗?其实,培训人和HRBP并不是角色的“竞争者”,而是可以并肩作战、相辅相成的合作伙伴。两者的核心目标都是为了提升组织绩效和员工发展,但侧重点有所不同。HRBP更关注识人用人和组织环境营造,而培训人的核心使命则是通过学习与发展赋能个体和团队,侧重点在发展人和组织,在能力提升、行为转变和绩效改进的层面,创造具体且可衡量的价值。


05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最近,一位培训界的同仁给我留言,询问关于他职业发展的下一步。现在,他是一名培训部门的经理,正在思考在这个年龄段是否还能转型去做高阶的独立贡献者(IC)。面对这样的困惑,我只回了四个字——相信自己。


无论是GE的克劳顿管理学院被舍弃,还是互联网企业的培训模块被拆解,抑或行业中“课酬归零”的警示,都在提醒我们:培训不是被放弃,而是需要转型。而培训人唯一的救赎之路,就是“躬身入局”。在实践中找到新的生存逻辑,在变化中抓住转型机遇。


培训行业在变革的浪潮中,正经历从“低门槛、低影响力”到“高要求、高价值贡献”的转型。这背后折射的,不仅是市场和环境的变化,更是一种专业身份的觉醒。


这,也许正是每一位培训人的新年愿景,也是这个行业唯有如此才能走出阴霾、抵达光明未来的希望。尽管道阻且长,但只要坚定前行,必将迎来新的曙光。



作者:伍晖  百度原副总裁

来源:《培训》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