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65981190
首页 企掌道培训平台 运营服务 AI智能陪练 面授及内容 课件定制 混合式学习 解决方案 培训+AI解决方案 零售行业解决方案 保险行业解决方案 新员工解决方案 销售人才解决方案 客户案例 免费体验 关于我们 关于思创 新闻中心 联系我们
公司新闻行业新闻
公司新闻行业新闻

企业如何提升培训效果?

发布时间:2025/03/12 13:23:51   Click:

让培训产生效果,促动员工的行为发生实质性改变,是培训从业者一直追寻的目标。经典的“柯氏四级评估”往往只停留在反应层和学习层,也同样证明了,改变行为这件事非常困难。于是,许多专家陆续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观点。


比如,习惯学院创始人詹姆斯·克利尔(James Clear)所著的《掌控习惯》,其核心思想是,通过理解习惯形成的内在逻辑,来采取相应的行动和策略,从而更高效地培养好习惯,同时戒除不良习惯。而习惯养成的四大关键步骤是“提示—渴求—反应—奖赏”,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循环。


习惯养成的规律

习惯养成的规律


对此,我结合过往实践,发现若想养成良好的习惯,就需要深入理解这个循环,并在每个环节都采取相应的策略。


比如,通过优化“提示”来使习惯更容易触发,通过增强“渴求”来使习惯更具吸引力,通过简化“反应”来使习惯更容易执行,以及通过设计合适的“奖赏”来使习惯得以巩固和强化。因为习惯本身就是行为的累积,习惯的改变印证了行为的改变。


01 提示:创造触发点,唤醒改变意愿


“提示”是行为改变的第一步,指的是能够引起我们注意并激发行动的信号或线索。倘若运用到培训中,就需要精心设计提示,并创造触发点,唤醒学员在特定的情境下产生改变的意愿。我认为,“提示”的基本原则是做到“显而易见”。换言之,这个提示越直观、越引人注意越好。


讲师可以与学员共同制定具体、可衡量的培训目标。这些目标应该与他们的工作痛点和职业发展紧密相连,方便他们清晰地认识到培训的重要性以及实现目标的价值。需要注意,培训目标应该符合SMART原则,即具备明确性、可衡量性和可实现性。


随后,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方式,为学员创造触发点。这些触发点需要引起学员的共鸣,触动对方的内心,让他们意识到当前行为的不足和改变的必要性。此时可以采取角色换位的方式,比如在绩效面谈中,让管理者来扮演被面谈的角色,换位思考,切身体会不同面谈方式的差异,以获得更多的思考和启发。


另外,利用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刺激也可以增强提示的效果。比如,对比强烈的照片或者播放震撼的视频片段等,都能够让学员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改变的必要性。


根据过往经验,我想特别强调的一点还有打造培训场域。一般情况下,每次培训开始前,一定需要布置培训场地,常规的操作是摆放桌椅和准备一些常用物资,还可以放置一些与培训主题相关的横幅、海报等。尤其需要多花一些心思,提炼出跟培训目标相关的词语进行展示,或者加入引人思考的提问。


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进行改变的第一步,因此“提示”至关重要,它为后续的改变奠定了基础。一个人只有真正认识到存在的问题时,才能产生改变的动力和意愿。


02 渴求:激发内在动力,点燃改变之火


“渴求”是行为改变的核心驱动力,源于我们对某种目标或状态的强烈渴望。在培训中,我们需要点燃学员内心的渴望,让他们更加积极地投入到改变的过程中。“渴求”的重点是保持吸引力,这样才能激发学员的改变动机。


培训设计者要深入了解员工的需求和期望,找到能够影响他们的动力源。可见,培训之前的需求调研就十分重要。倘若调研结果显示“众口难调”,比如有些员工渴望晋升,有些则追求技能的提升或工作的成就感,我们就应该对症下药、有所取舍,设计相应的培训内容和激励措施。


另外,通过分享行业前沿知识、展示未来发展趋势等方式,也可以激发员工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这种渴求能够转化为他们改变行为的强大动力。


有些企业还会通过分享成功案例、邀请优秀学员“现身说法”等方式,来激发学员的动力。在每年一度的管培生集训中,刚毕业的学生们诚然对职场充满期待,但同时也对未来存在着不少困惑和迷茫。因此,这类培训项目中,最受欢迎的环节往往是“师兄师姐面对面”,即由往届的优秀学员,特别是已经工作两到三年、成功得到晋升的学员来进行经验交流和分享。他们讲授成功案例和自身经验,能够让学员看到改变的可能性和美好前景,从而更具信心。


03 反应:完善行动计划,坚定改变步伐


“反应”是行为改变的具体行动阶段,它要求我们将渴望转化为实际的行动计划,并付诸实践。在培训中,学员要在讲师指导下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从而迈出改变的重要一步。这一步是整个模型中最为关键的一环,因为只有将渴求落实到行动上,培训才有更大的价值。


过程中,讲师可以帮助学员分析当前的行为模式,找出其中的问题和不足,再结合培训内容和目标,为他们提供具体的行动建议和改进措施。


了解成因  行为模式的成因源于我们的思维方式、情绪等,改变行为的前提是,了解当前的行为模式,包括触发这些行为的情境、自身通常的反应,以及所带来的后果。这有助于学员更深入地理解自己的行为,并找到改变的切入点。


认知重构  认知重构是一种心理治疗技术,旨在帮助个体识别和减少负面思维。在改变行为模式时,重构认知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自身对特定行为的扭曲的思考方式。


稳步落实  改变行为模式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耐心和毅力,不能期望一蹴而就,而是要逐步推进,并在遇到挫折时保持积极的心态。因此,制定小目标并逐步实施,才是有效改变行为模式的方式。


同时,讲师可以组织头脑风暴、工作坊等活动,让学员相互分享和借鉴彼此的经验和做法,不断调整和完善自己的行动计划,最后还要进行复盘。“反应”的重点是易行,如果行动计划没有可操作性,那就失去了意义。


04 奖励:及时提供反馈,巩固改变成果


“奖励”是行为改变的最后一个阶段,属于正向反馈。在培训中,我们可以通过及时的反馈和激励,来巩固学员的改变成果。因为“奖励”本身是令人愉悦的,会刺激大脑分泌多巴胺,让对方一次又一次地强化行为。


一方面,讲师可以对学员的行为改变给予认可和肯定。这一过程需要及时、公开,最好在改变发生的当下就给予,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员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设立一定的奖励机制,对表现出色的学员进行表彰。这些奖励可以是物质上的,也可以是非物质的,主要是让学员看到改变所带来的实际好处,从而更加坚定地坚持新的行为模式。


企业中常用的奖励包括小奖品,比如学习用品、电子产品、纪念品等,这可以根据学员的学习表现或培训结果来发放;荣誉证书,用以鼓舞完成培训或取得优秀成绩的学员;荣誉称号,比如“优秀学员”“学习之星”等,可以在培训期间或公司内部进行公示,从而增强学员的荣誉感。


此外,还可以设置一些惩罚机制来避免不良行为的发生。比如建立培训社群,设置打卡机制,若有学员未做到就需要承受一些 “小惩罚”,包括发红包、表演节目等。



作者:高林峰  万科德英乐教育人才发展经理

来源:《培训》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