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来,汽车行业正在经历快节奏的变革,从燃油动力时代转型为以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为主的时代。汽车行业的这些革新,都饱含着“汽车人”的智慧与艰辛,当然,也对他们的能力提出了全新挑战。
面对挑战,“汽车人”需要不断迭代自身技能,以复合、多专能力驱动技术,助力组织成为市场新宠。
01 变革之下 “汽车人”挑战重重
近两年,智能化、电动化等新兴技术继续成为车企竞争核心。在变革已渗透至汽车行业各个角落之时,各大车企面临的首要挑战便是人才能力的更新迭代。
这种挑战无处不在,随着技术门槛提升,新能源汽车维修人员需精进专业技能,并规范职业态度;市场需求激增,高技能人才供不应求,预计到2025年,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人才缺口将达103万人;国际竞争加剧,要求车企人才需具备全球化视野,了解国际最新动态,积极参与跨国活动;当然,人工智能普及的当下,车企全员都要掌握AI、机器学习等能力……
以汽车工程师为例,从校园招聘来看,车企对该人群的能力要求已经发生了诸多变化。从纵向而言,专业能力已经从2010年前的机电一体化、车辆工程、机械自动化发展到“新四化”阶段(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从横向上看,原先只要求专业能力这一单一技能,如今延展至创新能力(新技术实践)和跨学科能力(人工智能及新领域等)。
汽车工程师能力模型(部分)
车企员工能力要求在提升,培养方式势必也要有所变化。车企需要借用“外脑”引智,如与专业性强的高校、专业机构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提升人才专业素养与综合素质,包括培养他们持续学习能力、跨学科知识体系、国际视野、用户思维、与时代接轨的审美力等,以适应汽车行业快速变革。
同时,车企也要加强与国际汽车行业和品牌的交流与合作,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人才,为我国汽车行业走向国际市场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以上培训新要求,一定程度上酿成了车企当下面临的人才培养困境。
02 提升关键技能 持续突破精进
难题不是用来逃避的,而是用来解决的。据我观察,目前车企行业人才的能力大致可以分为专业能力、复合能力、软技能和学习力。若各大车企在这些方面持续深耕,相信能够不断突破。
实战中扎稳“专业力”
在汽车行业,岗位通用基础/专业技术理论课程与专业操作技能并重,将成为员工的核心竞争力。为了实现这一平衡,公司内部可以尝试通过开展模拟实训、项目制式的行动学习予以实现。
在员工培训过程中,若在关键工序实践环节使用原材料,会大幅提升成本。而模拟实训的优势在于,不仅能够通过虚拟环境重现真实场景(焊接、涂装涂胶环节等),而且能够大幅降低培训费用,这也是培训部门降本增效的重要举措。
但要注意的是,在虚拟培训过程中,工艺参数设置的精准程度会影响到实训的直接效果。在此环节萃取标杆的经验技能就显得至关重要,包括操作手法、工时、质量标准、安全标准、人机工程等,可以有效帮助员工在零风险条件下初步接触技能,提升实训有效性。
项目合作式的行动学习,则是指让参与业务项目的各位员工在实际工作中,发现认知差距、解决需求、推动项目。
行动学习类项目举例
过程中,项目组成员们不仅实现对知识的深化理解,更推动业务进展。
跨学科中增进“复合力”
跨学科融合是汽车行业未来的发展大势。为此,车企应鼓励员工跨领域学习,也可以为从事技术研发、产品设计、生产流程优化及市场分析等工作的员工,设立跨学科项目小组,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在课程设置上,可以包括跨学科基础、专业核心、实践创新等。培训方式则可以融合线上线下教学、案例教学、导师制与团队协作,并提供实践项目与实习机会。
值得关注的是,在培养复合型人才,尤其是高端研发人才时,车企可以与政府合作。例如,与政府共同设立薪资补贴,吸引高端研发人才;也可以与政府科研机构合作研发新技术(区域高等研究院项目),在项目中育人,更推动产业升级转型,迈向智能网联新能源领域。
激活“软技能”
在硬技能之外,提升员工“两声音”(客户的声音、自己内心的声音)、“四心”(好奇心、好胜心、自信心、敬畏心)和“三力”(领导力、沟通力、想象力)等软技能也极为重要。
以提升领导力为例,可以根据员工管理层级而差异化实施。例如,初级管理者可重点加强沟通技巧和团队协作能力,而中高级管理者则需强化战略思维和决策能力。培训形式可多样化,包括内部讲座、外部培训和在线课程等,以满足不同员工的学习需求。
提供实践机会对领导力的提升不可或缺。企业应鼓励员工参与到重大项目中,将所学领导力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
最后,定期评估与反馈是领导力发展计划必不可少的环节。企业应定期对员工进行领导力评估,了解他们的进步和不足之处,并及时反馈评估结果。这有助于员工调整学习计划和工作策略,同时,企业也可根据评估结果对培训计划进行优化。
持续养成“学习力”
汽车企业具有资本密集、技术密集、高度竞争、法规严格及全球化运营等特性。为了维持并增强竞争力,持续创新与快速适应市场变化成为了企业的核心策略。在此背景下,帮助全员养成持续学习力就显得特别重要——构建学习型组织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路径。
要实现这一愿景,汽车企业首先要做的是,为员工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和方法,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同时,建立知识共享平台(企业网络平台等),鼓励员工交流与合作,共同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形成团队智慧。从员工自身来看,汽车业从业者也要勇于尝试新方法、新思路,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和创新能力(青年创新大赛、改善发布会等)。
案例速递
培育汽车业特质的Z世代员工
Z世代是与众不同的一代。考虑到Z世代员工的特性,并结合汽车行业人才培养的特定需求,C公司内部制定了一套全面的培养工作方针。
在入职初期,考虑到Z世代员工追求快速融入与团队归属感的特性,C公司特别成立了临时党支部和团支部,通过军事化的组织形式迅速建立秩序,同时培养纪律严明、团结协作的团队氛围。
在培训过程中,C公司精心设计了一系列与汽车行业紧密相关的课程。首先,通过开营仪式,让员工深入了解公司的汽车文化与技术理念。随后,为员工系统讲解汽车制造流程、智能驾驶技术、新能源汽车发展等关键要素,结合翻转课堂的互动模式,激发员工的学习热情与参与感。此外,还组织大家参观汽车生产线、试驾最新车型等实践活动,让员工亲身体验汽车技术的魅力,增进对行业的认识与热爱。
为提升培训效率与效果,C公司引入数字化与智能化工具。通过模块化课程设计及在线学习平台,员工可按需选择汽车技术、市场分析、售后服务等学习内容,实现培训的即时响应与个性化定制。同时,通过利用VR/AR技术模拟真实工作场景,如汽车故障诊断、生产线操作等,员工得以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实操练习,增强学习效果。
最后,以一场难忘的结营仪式作为培训的收尾,既是对员工学习成果的肯定,也是对他们未来在汽车行业发展的美好祝愿。这一系列举措,旨在确保Z世代员工在入职初期就能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为公司的长远发展及汽车行业的持续创新奠定坚实基础。
构建起学习型组织,营造学习型文化,员工间能够迅速获取、传播并分享信息,不断改进自身以适应环境的变化,从而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当然,此举也方便企业更加敏锐地捕捉市场机遇,灵活应对各种挑战,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汽车行业变革当前,人才培养作为重要一环,有其难点,但也有路径可循。各大车企在努力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之时,积极尝试育才的多维途径,相信能够培养出具备多维度、跨领域、全方面的综合性汽车人才。
作者:吴厚流 中国企业人才发展智库专家
来源:《培训》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