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华为训战》一书问世以来,“训战结合”理念迅速风靡企业培训行业,并深得业界同仁的认同。这是因为其核心实质——“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形象诠释了企业培训所要遵循的高标准质量要求:需求的针对性和供给的有效性。众多企业也纷纷结合自身实际,开展了一系列“训战结合”的培训项目实践。
在我看来,有效推动企业培训实现“训战结合”,需从理念引领、机制保障和具体策略三个维度来综合把握。
01 凝聚共识 引领培训工作
“训战结合”理念强调,企业培训工作必须和企业战略深度结合,以解决企业战略发展中的业务挑战、人才问题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它要求我们以精准识别业务问题、界定人才能力短板为前提,以有效培训进行精准施策,并与业务无缝衔接,实现业培深度融合。这虽然是对培训工作的整体要求,却不应仅是培训部门的追求,更应该成为人力资源和业务部门所秉持的共识。
在“训战结合”共识理念指导下,企业培训“做什么”是我们首先要回答的命题。
首先,培训工作绝非“可有可无”,也不仅仅是完成某一个或几个培训项目。企业各相关部门,特别是人力资源、业务和培训部门,都要站在企业战略发展的高度,重视并研究培训工作。
其次,我们要进行系统的基于战略的培训需求研究。要充分利用培训这一有效手段,深入剖析企业战略,系统研究企业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人才链等环节的卡点、堵点、断点,找准培训服务于企业战略的结合点、切入点、着力点,梳理出培训可以解决的问题短板和能力缺项。
再次,打好以上根基之后,应制定一套业培融合的培训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这包括但不限于服务企业战略的培训项目体系,相配套的培训课程、案例、教材等内容体系,专兼结合的培训师资体系,适宜有效的培训方法体系,以及支持线上线下运行的配套资源体系和技术平台等。
由此,我们将构建出一张基于企业战略的清晰的培训作战蓝图,实现从企业战略到培训工作的精准对接。这不仅能为企业培训的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还能有效发挥培训工作在干部人才队伍建设和战略支撑中的先导性、基础性和战略性作用。
02 构建机制 确保“训战结合”落地
实现“训战结合”,让培训有效赋能业务,不仅需要各相关部门达成理念共识,更需要建立一套业培融合的工作机制,确保各部门深度参与、形成合力,共同推动“训战结合”落地实施。
现实中,企业培训的开展成效如何,以及与企业战略、业务的融合程度,往往取决于高层领导,特别是一把手的重视程度。若一把手重视,培训工作便能做得风生水起,也能有效赋能业务,并在行业内产生广泛影响;相反,若不重视,一旦企业经营业绩不佳,培训部门往往首当其冲成为最先被裁撤的对象,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诚然,领导重视培训工作至关重要,但如果缺乏有效的机制支撑,往往会随着领导岗位变动,导致培训工作“人走政息”。因此,构建有效工作机制,是确保“训战结合”真正落地并长期贯彻实施的必要条件。
华为之所以以“训战结合”著称,除了任正非等高层领导的重视,更在于其成立了战略预备队这一实体组织,作为训战机制的运作平台。通过战略预备队与华为大学的深度对接,训前,保证了人员选拔的精准;训中,确保培训内容精炼有效;训后,实现人员使用与培训工作紧密结合。如此,实现了战略、业务、人才培养与培训工作的无缝衔接,发挥了高质量培训对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助推作用。
当然,每家企业都有其特殊性,无法全盘复制华为的训战赋能模式。但是,仍需要通过必要机制,将培训工作纳入人力资源的选育用全链条,明确各相关方的工作职责和流程,确保选拔合适人员参加培训,并在训后以实战验证效果,形成培训与业务互为赋能、深度融合。比如,中国石化颁发的《中国石化教育培训体系纲要》中,贯穿了“训战结合”思想,明确提出了“训战结合、赋能人才”的价值主张,强调培训内容要与实际工作场景深度融合,从制度层面推动了“训战结合”在中国石化的落实落地。
03 组合策略 提升“训战结合”成效
理念共识是前提,工作机制是保障。在此基础上,于实践层面形成一系列具体的培训策略与方法的有效组合,才能确保训战赋能的精准性和实效性,进而实现“做得好”这一目标。
“以战导训、以训促战”
“训战结合”实践的全过程,强调“以战导训、以训促战”,这是对培训部门业务洞察力和培训专业力的深度考验,需要配套高效的培训方式方法组合方案。
在需求侧,培训部门要依托理念共识和工作机制,对组织层面、岗位层面和拟受训群体进行广泛调研,把握业务需求、培训需求,与相关各方共同确定培训理念、培训内容、训战方式以及培训全过程需要的支持等,实现以战导训。
在供给侧,要针对业务问题明确训战目标,在业务专家的支持下完成培训的场景化设计、组织培训实战演练,携手业务部门安排训后的岗位实战,在项目结束时组织复盘,评估项目效果,促进业务需求高效达成,实现以训促战。
在此方面,众多企业的培训部门积累了丰富经验,以我所在的石油化工管理干部学院为例。为精准对接需求和有效供给,我们在“训战结合、学用转化”理念指导下,建立了完整的培训质量管理体系、工作模板和高效做法,如培训方案的三级评审制度、专家指导组制度,形成了培训方案的五项分析和三次转化流程,以及训前、训中和训后的全流程培训设计。一系列的“训战结合”模式及实施策略,有力保障了培训的针对性和显著成效。
“训战结合”三原则
在“训战结合”具体实践中,我与工作团队深刻认识到,以下三个关键原则至关重要。
其一,项目开发设计需坚持以终为始。我们要基于战略落地中的真实业务问题,确定训战目标。该目标应严格遵循SMART原则——Specific(具体)、Measurable(可测量)、Achievable(可达成)、Relevant(相关性)、Time-bound(时间限制),并涵盖三个方面:学习目标、行为目标和绩效目标。之后,再开发培训方案,从而实现战略导向型培训。这是做好训战结合项目的重要基础。
其二,项目实施设计应遵循721学习法则——70%的学习来自工作实践,20%源自向他人学习,尤其是向身边优秀的人以及专家学习,10%则是通过参加正式培训习得。简单来看,培训似乎只能发挥10%的作用,难免让培训人受挫。但是,深入领会其精髓,便会豁然开朗——它为我们设计实施“训战结合”项目全过程,提供了逻辑指导和路径指引。
在“721法则”指引下,首先,我们要精准还原业务场景,围绕岗位要求及能力差距设计培训项目,把实践搬入课堂,把业务场景当作教室,让学员“在泳池中学会游泳”。其次,为学员向他人学习提供支持,做好赋能,营造学学相长、教学相长的积极氛围,比如,邀请行业专家担任班主任导师,全程陪学、督学、导学,随时指导学员学习。最后,根据训战目标,依据“缺什么补什么”原则,精准、精炼筛选培训内容;同时,根据大脑认知规律选择输入方式,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与情境相结合,帮助学员搭建解决实际问题的高效知识体系。
综合来看,以“721法则”设计培训实施方案,是对团队学习、专家指导、实战学习、体验学习、复盘反思等多种学习方式的有效融合。遵循“721法则”,无疑是成功实施训战项目的关键。
其三,项目成功落地需构建良好的培训生态体系。如前所述,“训战结合”项目的整体实施,依赖于企业高层与各部门的支持、业务专家的指导,以及内外优质资源的综合利用。培训部门应主动作为,激发调动各方积极性。
在企业内部,要协同各方搭建促进人才成长和业务问题解决的平台,合力推动选育用机制建设,共筑致力于培训工作卓越发展的事业共同体;面向社会,我们要主动走出去、请进来,拓展交流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互利共赢,推动构建做好培训工作的利益共同体。
良好的培训生态将为“训战结合”实践提供有力支撑,提高培训的价值创造能力,真正服务战略、赋能业务。
作者:郭英杰 石油化工管理干部学院二级协理员、原副院长
来源:《培训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