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65981190
首页 企掌道学习平台 面授及内容 课件定制 混合式学习 运营服务 解决方案 培训+AI解决方案 零售行业解决方案 保险行业解决方案 新员工解决方案 销售人才解决方案 客户案例 免费体验 关于我们 关于思创 新闻中心 联系我们
公司新闻行业新闻
公司新闻行业新闻

明明有互动,为什么你的课依旧沉闷?

发布时间:2021/10/18 13:58:39   Click:

前几天有位讲师问了这样一个问题:明明我的课程有互动,但到了下午还是很枯燥沉闷,学员到反应很低迷,怎么办?这个问题具有相当的代表性,它引申出一个有趣的话题——学习活动设计


我看了这堂课程的大纲和每条授课内容对应的学习活动后发现,他的课程互动确实挺多:讲一个概念,就组织一次小组讨论;再讲一个概念,再做一次小组讨论……一堂6个小时的课,他安排了6~7场讨论,讨论的形式全部都是先组内讨论,然后各组找代表发言,最后讲师在板书上总结提炼。


问题出在哪里?结论有时很简单,简单到大家都不愿意相信。


所以,今天我打算带大家做一场“旅行”,探索解决该问题的路径。




01

第一站:啥?学习活动?哦……


我们游览的第一站的站名叫What,你可以理解为:什么是学习活动。


3年前,我给一位同行介绍“学习活动”这个词时,他的反应是:“啥?学习活动?哦……”当时的他就跟我们听到冰山模型、波士顿矩阵时的反应一样,内心OS:大致理解,不想深究。


对啊,这有什么好研究的!现在,对于培训方式,大家基本有个小共识——讲授式培训是有硬伤的,考虑到成年人的认知特点,我们需要设置一些学习活动,让成年人参与进来。不过,这个共识的程度比较浅,再深究就有分歧了。


这站,我们会遇到了两个“接站人”——


第一位认为,学习活动=互动≈培训小游戏。如果只把学习活动单纯地理解为互动,那么你会认为它的好处就只能是活跃气氛,让学员更愿意参与,这样学习活动就沦为了讨好学员的工具。一旦讲师做学习活动的动机不牢固,做久了会怀疑自己,这也是很多资深培训师谈到互动就摇头的原因,他们认为那都是“花拳绣腿”,给年轻人用的,自己的课没必要做互动,完全用讲课的功力就能把学员拿捏得死死的。


另一位接站人则认为学习活动不用细究,不管它有多少种玩法,只要掌握引导技术就够用了,所以培训的样子就成了“知识讲解+讨论发表”的双曲循环,有实战,互动又多,开篇的学习活动设计就属于这类。


实际上,学习活动设计并不神秘,它是指围绕学习目标,设计学员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路径。而学习活动过去也常称为教学活动、教学事件,我更愿意称之为学习活动,这样更为亲民,因为培训工作本质上是研究如何学习的问题,主角是学员,称为学习活动可以提醒学习设计师,不要以自己为中心,要以学员为中心,以学习目的为中心。


这里的学习路径,也不仅仅是指课程中的学习路径,更是指整个学习项目的路径,因为一般来说一个学习项目里包含若干门课程,我们需要从整体上布局学习活动。




02

第二站:这东西必须得有,但要越少越好……


共识了什么是学习活动,我们来到了第二站,站名是Why。这站需要共识学习活动的作用,以便大家愿意投入更多精力去更深入的研究它。


如何看待学习活动的作用决定了一个人对于培训工作的价值观,第一站的那两位接站人会认为学习活动这东西必须得有,但要越少越好。究其原因,他们会给出两种解释:


  ♢ 一种理解是,学习活动的作用就是让学员感觉好玩,互动性强,只讲课太枯燥,尤其对新生代员工,培训的时候不能没有互动,但是要控制好量,越少越好。

  ♢ 另一种理解是,学习活动有利于促进学员更好地理解内容,但其作用是辅助内容,学习内容第一,学习活动第二,学习活动不能喧宾夺主。


对于这两种了理解,前者是浅薄的,学习活动本质上是通过安排学员参与和投入,以便他们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 好玩”“不枯燥”都只是边角料,如果课堂里没有游泳池,只有动感的音乐和穿着性感泳装的啦啦队,那么气氛组再卖力,也别指望学员捧着教材就能自动学会游泳。


后者则是危险的,认为“内容第一”的思想其实有一个隐含假设——讲师是中心,他教了什么最重要,至于他怎么教的,学员学到了什么,统统在次要位置。学习活动与学习内容是不可分割的,只是在设计开发的顺序上有先后,重要程度无主次。


棋盘和棋子,你能说谁比谁更重要吗?


高级的玩法不是讲师吐沫横飞的从头讲到尾,而是通过精巧的设计和演绎,让学员通过参与和思考,自己得出知识点,这样获得的知识,才会转化为他认知版图的一部分,逻辑很简单,因为这不是别人塞给他的,是他自己得出来的,人最终只会被自己说服。



03

第三站:真相就在眼前,告诉我要怎么改进?


终于来到了这次旅行路线的最后一站,卖个关子,不说站名,先回应开篇的问题。


问:他的课程哪里出了问题?

答:学习活动类型单一。


真相其实很简单,只是大家不愿意相信,当接站人看到了真相,他们不再抗拒“学习活动”这位熟悉的陌生人了。


那么,如何改进?这就是我们的第三站,也是今天旅程的终点站,How,如何设计学习活动



拿开篇的案例来说,值得肯定的是,他全程采用的小组讨论是一个参与度很高的学习活动,一个好的小组讨论的规则,会让组内每一个成员都有发言的机会,是一个把多人智慧做集体合成的必备选项。不过,如果让你连着三天顿顿吃你爱的烤串,你会觉得如何?别说连了三天,连着三顿就吃废了。


我曾经跟过几场“讲睡了”的课,讲师就是大量用“讲解+讨论”的形式,反复使用,到下午三四点的时候,已经有学员边打哈欠边小声嘀咕:又讨论啊~


事实上那时候我也能明显的感觉到,教室整场的能量已经处于低位,讲师一边擦汗一边讲讨论规则,后来不得不增加了一次课间休息……


所以解这道题就要回归到学习的规律,它的正解似乎已经呼之欲出了,一点都不神秘,我们小时候上学的时候也用过,叫做交替学习法,这个方法告诉我们,复习和做题的时候,最好是文理科相互交替的进行,而且要切分时间段,不要长时间的只学一科,那样看似很努力,其实效率很低。


回忆一下我们上学的那会儿,课程的安排也是很讲究的,左右脑搭配的,这节课安排了数学,下节课可能是历史,再下节课可能是化学,这样安排是什么目的?就是在切换学习活动,让我们能够不同程度的保持活跃,你能想象一整天都安排数学课是什么样子吗?



好的,明白基本规律之后,剩下会继续分解三个问题——


  ♢ 多长时间切换一次学习活动比较合适?

  ♢ 有哪些学习活动可以选择?

  ♢ 这些活动如何串联成一个整体?


在我看来,解决这些问题可以分为三个步骤——分解时间、分类匹配、路径测试


分解时间


面对整个学习项目或单次授课,我们可以进行时间划分。假如授课内容已经定好了,究竟多久应该切换一次学习活动呢?


美国培训大师鲍勃·派克指出:成年人能够认真听课并消化课程内容的时长为90分钟,其中高度集中注意力听课只能维持20分钟,每过8分钟就需要组织学员做点什么,让他们参与其中,使其主动学习。无独有偶,美国一项关于注意力的试验同样证实:成人高度集中注意力,如果是一件简单枯燥的任务,只能维持20分钟不出错。


至此,我们完全解释清楚了开篇的问题症结。


切换学习活动也不复杂,以本文开篇的课程为例,这个课程在下午有很多讨论,每次讨论都可以做一些不同——


这次讲师口述讨论议题的背景,下次给学员发文字材料,请他们阅读议题背景,再下次可以用学员录制的视频当做议题背景;

在讨论环节也可以有很多变化,这次是组内一起讨论,下次可以安排两两之间讨论,再下次可以三人之间讨论;这次是坐着讨论,下次可以离开座位站起来讨论。一旦达成一致则请两人之间相互击掌庆祝,增进学员之间的化学反应。


依据上述理论,我们有理由推断大致是每20分钟,就应该考虑切换一次学习活动,那么大家比较熟知的番茄时间管理法为什么是25分钟一个循环,其中包含20分钟工作,5分钟休息,你现在明白其中的原理了吗?


分类匹配


明确了切换学习活动的节奏,下一步就需要收集一个学习活动库,分门别类的进行整理,这样就可以与学习内容快速匹配了。


常用的课程分类是知识类、技能类、心态类,不同的类型需要与不同的学习活动搭配才能将效果发挥到极致,每个人可以总结自己的学习活动库,并且使其不断更新和丰富,让它不断生长,常见的搭配有:


知识类:连线题、选择判断题、视觉呈现、思维导图、流程讨论、选择位置等;

技能类:角色扮演、案例分析、通关演练、视频+讨论、头脑风暴等;

心态类:视觉引导、游戏化学习、故事学习、演讲比赛、模型矩阵研讨等。


以上搭配方式只是结合行业成型理论与我个人经验总结而成,不做严谨论证,而且这些搭配并非一一对应的关系,一种学习活动也许适用于多个课程类型,比如“视频+讨论”对上述三类课程都是适配的,大家如果有更详细的总结可以在留言区展示。



路径测试


在对单个学习内容匹配好了学习活动后,还要从系统的视角,通盘审视整个学习项目,串联起各个学习单元,检查学习活动是否过于单一,以及各学习活动的占比是否合适,验证学习活动是否符合当期的学员的特点,是否能够达到学习目标等等。


学习活动虽然包含了多种内容,但考虑到每个人储备的主打课程数量有限,所以大家只要为每门主打课准备常用的学习活动就够了,任何课程都是可以通过这基础的几个学习活动相互组合,打出不同的节奏。


在我看来,除了对各学习单元的活动设计外,还可以为学习项目设计一条贯穿始终的故事线,或是英雄之旅,或是洞穴探险,或是推塔攻坚,或是创业路演……通过对不同课程内容的编排、学习活动的串联,再配合道具的使用,让学员不仅收获了笔记里零散的知识点,还有与团队小伙伴共同完成游戏任务的成就感,以及在执行任务过程中建立起来的革命友谊。


不过凡事还要实事求是,快期末考试的时候,体育老师、美术老师也都识趣的隐身了,如果你只有5分钟的时间介绍一个知识点,那就老老实实地先提问,再讲解就好了。如果你只有半天时间学习领导力,穿插分享一些领导力要务,同步密集地安排一些小组讨论是可以的,毕竟时间短,学员还没来得及有枯燥感培训就结束了。总而言之,所有的方法都是为任务目标服务的,要活学活用。


也许有小伙伴会问:为什么一些大咖授课就不用这些学习活动?比如混沌、樊登读书、得到等知识服务型应用里,大咖都是纯讲授的。


首先,这是在4G和5G技术发展、消费升级和碎片化学习的综合背景下的产物,人们总是希望更快、用更低的价格获取更精准的内容。事实上,大家对学习这件事也是有分类的——对于必须要掌握的技能,他们会花大价钱报班、考证、交报告,做重度学习;对于一些只需要理解的知识,就会采用轻学习,选择在运动和通勤的时间听一下就可以了。人们有限的精力、财力决定了大家不可能每学习一个新知识就去听面授课,体验全方位的学习活动,所以,讲授式培训是N种成人学习形态的其中一种,正是多样的学习产品让我们可以有更多的选择。


其次,这些大咖授课并不是没有考虑学习活动设计,比如有些课程,学完了视频是有相关案例练习题要做的,这就是帮助学员做举一反三而设置的学习活动,这也是课程的一部分。有些老师在分享读书心得时,也常常引用自己的例子也佐证书中观点,这都是学习活动。


思创企掌道学习平台—以游戏化驱动的分享学习模式,协助企业构建自己特色的移动学习生态圈,学习闯关,脑力PK,游戏抽奖,金币兑换,丰富的游戏化体验式学习,寓教于乐,让学习更轻松、更有趣。让学习更轻松更有效!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于培训杂志 

作者:姜杰